一路颠簸,浙江援朝的物资车队平安抵达义州南城,按规定要到永清门外的粮草仓库统一归集,所以并不入城。
苏三娘辞别了嘉兴籍的护卫,在城门口雇了一辆马车,放好行李箱,上了马车直奔县衙。
义州只是辽东的一处偏僻县城,因为承担了防御职能,所以城墙高耸、顶加垛口、内有栏墙、中间马道、四周炮台。
马车经过十字街,苏三娘抬头就见一座青砖砌就的钟鼓楼,重檐高耸,气势壮美;所有的街巷土路均以鼓楼为中心,向四个城门方向伸展成四条大街,并由四街两侧延出数十条胡同,再由胡同连接若干小巷。
县城的熙攘喧闹远超出苏三娘的想象,这一路过来,作坊遍布,布庄、药号、酒肆、饭庄一家挨着一家,充满了和谐的美感。
县衙离鼓楼很近,没多大一会就到了。车夫忙着卸下行李箱,收了车费,径直就
(本章未完,请翻页)
挥鞭打马离开。
苏三娘放眼望去,义州县衙比嘉兴府衙规模要小不说,整个儿全开放式的,并没有衙役把门,老百姓进进出出的、互相招呼着,更像是在逛自家的祠堂。
这完全颠覆了苏三娘的认知。她琢磨着,管理着这样一个开放式的衙役体统的知县,要么就是水平高超、要么就是浑浑噩噩。
这个点上,正是县老爷升堂的时间,苏三娘进了大门,跟着几位老乡,随大流往大堂里走。
由远而近,苏三娘几乎能听到他洪亮又有号召力的声音,隔着人群,她终于看到了那人。
正是知县方一彬,只见他,五官分明,俊美的脸庞如雕刻般的有棱有角,一双剑眉下深邃的眼眸里流露出机敏的目光,让人不敢小视。
这当儿,方知县正在审的是一位乡农水牛被盗案。
方知县耐心听罢乡农的哭诉,第一时间询问起乡农的这头牛有何特征?
乡农急道:“老爷,我家的这头大水牛,背脊上黄灰毛中有一大撮黑毛,一眼就能看出来。”
方知县听清楚了被盗的水牛特征,立马安慰乡农:“大伯啊,你不要急,就在这里等着,我现在就布置找盗贼。”
方知县当即召拢了师爷、班头,开了个现场小会。方知县分析,水牛这玩意是庞然大物,不便隐藏,盗贼肯定要尽快脱手,不是卖掉、就是杀掉;如果卖牛必定牵到集市,极易暴露目标;所以连夜宰牛卖肉的可能性极大。他进一步分析,偷牛肯定是为了换钱,那么牛皮也急于脱手,乡农这头牛皮上的特征,盗贼是想不到去掉的,因为盗牛、宰牛都是在夜间进行的,不仅看不清,同时也十分慌乱,哪顾得上看牛毛的特征。所以抓住盗贼的关键点,就在于促使盗贼尽快地把这张牛皮拿出来卖。
方知县见师爷和班头都认同,便让师爷当场书写告示:因援朝战事需要大量收购牛皮,望乡民们踊跃到县衙门口来交售。
班头让衙役拿着告示分头到四座城门口去张贴。方知县又让失主扮成衙役模样,混在其他衙役中间,到衙役门口等待收购牛皮。
苏三娘眼见方知县行云流水般的布置妥当,暗赞他的干练、睿智。便兴趣盎然的留着看方知县继续审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