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之后,上官仪不由看向李愔。
上官仪感觉,自己的这个推断,太过惊世骇俗,蜀王必定不会相信。
但是令他没想到的是,李愔深深地看了上官仪一眼,然后说道:“上官长史,没想到你也看出来了?”
什么?
什么叫我也看出来了?
关键是那个也字!
李愔点头说道:“不错,父皇必定有他自己的考量。魏王李泰,尽管才华过人,但是心胸狭窄。”
“并且,他和长孙无忌的关系,也并不好。所以,如果立太子的话,长孙无忌一定不会支持他。”
“并且,如果要立魏王为太子的话,可能这些幸存下来的皇子,一个都跑不掉。而如果立晋王的话,这些皇子,都能保全下来。”
听到这里,上官仪对蜀王佩服的简直就是五体投地。
这件事情,上官仪是思索了很长时间,才想出来的。
并且,他想的,居然还没有蜀王透彻。
并且,他可是谋士啊!
他一个谋士,想的问题居然还没有主公透彻,哪还要他这个谋士有毛用?
想到这里,上官仪不由叹息一声说道:“殿下多智近妖,我不及也!”
李愔哈哈笑道:“这只不过是本王的位置比较敏感,对这些事情,想的也比较多罢了。在政务上,十个本王加在一起,也不是上官长史的对手。”
实际上,李愔对上官仪才是真正的敬佩。
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李世民最终立了晋王李治为太子。
所以,对于事情的走向,李愔事先就知道,才能轻而易举地说出这么多道理来。
当然了,现在的发展和原本历史轨迹有所偏移。
比方说,李世民并没有及早的立太子,魏王李泰也并没有威吓李治。
但是立太子的关键,其实还是长孙无忌的支持,还有关陇集团的态度。
如果他们都反对的话,李世民就要考虑,在他死后,会不会出什么乱子。
所以,李愔肯定,李世民最想立的太子,必定是晋王李治无疑。
但是这一世有了自己,事情就多了许多变数。
李世民最终立谁为太子,就必须要好好掂量掂量了。
上官仪不由向李愔说道:“殿下,既然你已经看的这么清楚了,为什么还要到长安自投罗网呢?”
听到上官仪的话,李愔的身体微微一僵说道:“上官长史,你的意思,我去了长安之后,父皇要对我动手?”
其实,李愔如果想要反的话,在多年之前,崔十娘的事情上,他就可以反了。
甚至,那时候他就有很大的成功几率。
这时候,只怕他早已经当上大唐的皇上了。
只不过,李愔真的不愿意这么做。
甚至,他也并不喜欢当皇上。
当皇上多累啊,远不如当一个逍遥王爷。
当然了,想要当一个逍遥王爷,也是需要实力,需要资本的。
李愔没想过要造反,也就没想过,李世民会对他下手。
这是父子之情,骨肉相连,血浓于水的亲情。
李愔并不愿意向这一方面猜测,其实并不是他猜测不到。
上官仪不由说道:“殿下,属下猜测,皇上未必会向殿下动手。因为无缘无故将殿下诓骗进长安,然后动手,就算是皇上,也不愿意背负这种骂名。”
李世民的江山,得来的本来就不正。
杀害自己的兄长和兄弟,逼迫自己的父皇退位。
然后在位期间,自己的两个儿子造自己的反。
这对李世民名声的打击,已经很糟糕了,李世民必然不肯再背负一个杀子的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