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成总是有奇思妙想,只是这个东西,福建却是学不来的。”
理论上,郑氏集团的岁入之丰厚已经远超历史同期,甚至已经开始向郑芝龙时代吹响了超越的号角。但是,这一切是建立在郑氏集团军事占领广东、福建以及南赣等大片地区的基础之上,税收截留,以及垄断化的牌饷,都是由这支已经超过二十万战兵的大军作为基础的。养兵的费用极其庞大,赚得多,花得也多,尤其是在郑成功如今全心全意的要展开新的一轮收复失地攻势的情况就更是如此了。
明朝缺钱,是朝廷、官府缺钱,而不是民间缺钱。陈凯这边,更多的还是吸引了民间资本。在福建那个经过了一场底层和中产尽数化为赤贫,就算是积富之家也被扒了层皮的经济战,民间的财富积累本就不如广东,粤海商业同盟的模式比之传统的自然经济恢复更是远远超之,这使得福建方面先天就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竟成就不怕利息太高了吗?”
这也是郑泰想要问的,哪怕他是很清楚如今粤海商业同盟的买卖的利润足够支撑起这样的利息,可若是真的产量激增的话,货物的单价必然会受到影响,这样的影响在如今广东已经成为了东南海贸的重要货源地的情况下,很可能会波及到整个东亚地区的海洋贸易。
郑泰预见了这一点,陈凯自然听得明白。说起来,他之所以会如此更多的还是在于诸如丝绸、香料、棉布之类得到粤海商业同盟注资催肥的产业都存在着暴利的一面,利润丰厚使得参与者赚得满盆满钵,陈凯需要更多的财政收入,既然不能在田税丁赋上琢磨,那就设法在商税上动心思。而他动心思的方式也不是传统模式下的单纯加税,而是进一步的催肥产能,生产更多的货物,销售更多的货物,自然就可以收取到更多的税赋了。
利息是吸引储蓄的手段,起初自然是要劲爆一些,先把名头打响亮了,哪怕在这期间收益会小上很多,但只要产能能够上去,一切就是值得的。
“过段时间,利率还是要调整的。嗯,等我琢磨出新的办法来。”
“那愚兄就拭目以待了。”
陈凯需要调动更多的资金来增强广东方面的实力,以应对接下来的危局。他的心思始终未变,倒是郑泰那边,就郑氏集团的角度也是乐于看到广东的产能增加——货源地在手,货物增多,他们就可以通过海贸攫取更多的利润,贸易型重商主义对此自然是乐见其成的。
其实,陈凯已经想出了更加变态的手段,只是那样的手段后遗症过大。这就好像是他看过的武侠小说里写的那样,正派武功讲究循序渐进,根基扎得稳,所以不容易走火入魔。而那些邪门歪道,成效快是不假,练上几年可能就有前者十几年、几十年的功力,可若是一旦出问题了,前功尽弃都是好的,弄不好一条命就直接交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