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瞎插嘴,当场被祖母敲了个爆栗子。
“哈哈哈,我们此前见过的。”康熙顺势转移了话题,唤姚法祖上前进行灵魂拷问,“多大了读书如何”
小姚同学回话挺大胆“十二岁。会背论语、诗经和唐三百。”
这在十二岁的少年人里不算读得多的,但这孩子着实自信满满,很是讨喜。于是康熙也乐得与他多谈,考校了两段论语,又考了诗词,都对答如流。末了康熙问他“朕观你也是有天赋的,怎么不继续学四书五经,反而在街上游荡呢”
姚法祖看康熙的眼神有些怀疑人生“我以后要入兵营的,学四书五经做什么”
“此言差矣。八旗子弟虽不参加科举,但为官一方,难道不需要学问吗行军打仗,难道不需要兵法吗这些东西年轻的时候不读书,走街串巷就能学得的吗从前三国时候的吕蒙当了大将军,还被人劝着读书呢。”
小少年被说得脑袋都低下去了。他家的大人也是宠孩子的,看到这光景就不忍心。祖母何老太太主动解释道“家里的男人整日忙于公务,咱们家经商的出身,想找个好先生也没门路。便只好在家学些拳脚。”
康熙的手掌在座椅扶手上摸了摸“哦”
旗营里的孩子读书不多,这恐怕是个普遍问题。这还是祖上汉人的汉军旗人家呢,姚启圣当年也是个学霸,子孙尚且如此。
这就不得不说清朝的八旗制度了。所谓旗人,看上去拿着国家补贴耀武扬威得很,其实他们是不能经商不能考科举的。唯有的几个晋升途径,要么靠在皇帝跟前露脸,或者贿赂长官,得以谋个差事。再就是靠军功了。然而南方日渐和平,军功不好得,于是风气越发颓靡起来。
气氛有些沉重,这时当父亲的姚仪说话了“若是皇上开恩,我想把孩子送姑姑家去。”
姚启圣的妹妹姚启桑,嫁给了福建的黄锡衮。黄家人没入旗,属于小书香世家,家里头还开了个书院。不过八旗子弟的姚小少年想要离开驻地,必须得上头特批才行。
“黄锡衮年纪也大了,精力不济。”康熙的拒绝显然是有自己的私心的,因为他转而提出了方案b,“老八身边一直缺伴读,朕看你家的小子与他投契,不如进京随大儒学,比他在外无人管教强。”
姚仪睁大了眼,他张了张口,想说“我家这个学大侠的中二病怕是不适合宫里吧”,然而看康熙一脸已经决定的样子,到底没把话说出口。
何家老太太倒是比儿子光棍,直言道“只要皇上不嫌弃他愚笨难训,于我们家倒是天大的好事。”
被奉承的康熙心里舒坦了,问起老人家的衣食起居和身体状况“听闻老夫人年轻时力能扛鼎,可是真的”
满头白发满身绸缎的老太太不好意思地笑笑“许久没活动筋骨了,鼎是扛不起来,搬张桌子还是可以的。”话毕,单手握住正堂中央黑檀木大供桌的一条腿,就这么直直地举了起来。好家伙,这种大木桌本来用的料子就沉,结构也厚,支撑也粗,没有四五个成年人没法抬动的。偏老太太单手就能上举六十公分,且桌子上的花瓶香炉盘盏都纹丝不动。
“好”姚家的小男孩小姑娘给奶奶拍手叫好,一个个眼神中都是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