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那些无良的印书作坊出版的廉价小话本就知道了。往往上一个字字迹还清晰呢,下一个字就缺横少竖了。这显然就是头一个小活字是新雕的,后一个小印章已经严重磨损,该更新换代了。
然而字库构建耗费巨大,往往是几万十几万的银子往里面扔才能建起来,是一家书局最大宗的资产之一,那自然一用就是几十年。这么长的时间,刻字工人更新换代几乎是必然事件。因此一些老书局出版的廉价读物,除了有磨损程度不一的问题外,可能连字与字之间的大小、字体都是不一样的。
而第三个问题就更加常见。因为活字不是在同一块木板上雕出来的,对于活字印章的厚度就有很高的精度要求。你想啊,要是粗糙地刻,有几个字突出来了,有几个字相对凹陷下去,那这凹下去的字不就印不出了吗
活字印刷种种缺点的集大成者,就在八贝勒书桌上。这是一本从卖柴火的老汉那里收来的残缺话本。老汉撕书页来引火呢。跑腿的小云子奉命去买廉价破书的时候见到了,抢救下来的时候只剩下了后半本。
在这个知识宝贵的年代,这本书被拿来引火,可见印刷得有多寒碜。
就最前面这页上,第一个字直接就没印出来,应该是这个活字长度比别的活字短一截的原因。第二字只有模模糊糊一个影子。第三个字是“娘”,比第二个字大整整一圈,第四个字是“子”,然而中间一横磨损了,看上去像个“了”字,而且字体也不对。“娘”这个字应该是新刻的,笔锋丰满,写得很符合一般文人的审美。而“了”字,连笔画粗细都看不出来,就如幼儿涂鸦一般。从第五个字开始,排版开始往左边突出了两毫米,应该是活字大小不同所致。
费力将第一页书读完,八贝勒至少看出了三个版本的活字。约莫五分之一的字有不同程度的笔画缺损,形成了错别字。偏偏还有一半的字像是新刻的,笔画清晰,书法漂亮,真就是说旧也不是,说新也不是,让人难受极了。
这就不是一本书,这叫强迫症天敌。
更绝的是排版的人应该也不当心,有几个字明显是从字库里挑出来的时候挑错了,语义都读不通。这就不是能用“活字磨损”的不可抗因素来解释了,这叫印刷事故。
恩,活字印刷确实可以做到便宜大量,但这便宜的质量太差了,明显不能用来书院教学啊这满篇的错别字简直误人子弟。
就连活字印刷术的坚定支持者小白熊,在看到这么一本“杰作”的时候都沉默了。
“难怪活字印刷在大清只用来印话本了。是我也不会让这种书出现在我孩子的书桌上啊。”
小系统嚅嗫了几下,试图挽尊“挑字工人不用心,认真校对就好了吧这是可以克服的虽然汉字字库比洋文字库庞大得多,更容易出错,但我们可以弄个机械,按照部首分类,然后用按钮控制,就跟打字一样,三个或四个按钮来定一个字。熟练工选字也可以很快的。工匠们连徒手刻直角都能练出来呢,还能练不会部首选字”
“但是不同批次的活字大小不一要怎么解决呢还有磨损。”
活字的精髓在于可以打散重复利用,那势必面临不同活字使用次数不一、磨损也不一的问题。定期从字库中淘汰活字、补充活字又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补充进去的活字与原本的那些,即便是同一工人雕刻,也很有可能会有大小、字体的不一样。人的技艺也总是在变化的。
小系统“那古登堡印刷术是怎么解决的呢咱们需要备很多之、乎、者、也的小印章,难道人家就不是a、b、c、d的小印章几万几万地造吗也会有淘汰和补充的问题吧。不同批次的a大小字体不一样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