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游内陆地区倒是看到两条河的沿岸都有稀稀拉拉的民房,但开荒面积似乎并不大。于大山解释说这是因为即便是在这里开荒,农民们仍需去崖州办理土地登记手续,当然还少不了缴纳费用和承担相应的赋税。而这里因为远离崖州的缘故,即便是已经开荒的地也只有极低的市场价值,大量开荒就需要缴纳更多的钱给官府,对农民来说反倒不太划算。当然也许会有“聪明人”故意不去办理登记手续,但这样做的后果是一旦被下乡收税赋的小吏发现,田地全部充公不说,主人还会被罚作苦役,更是得不偿失的做法。
于大山的话倒是带给了农业部特派员高欢一些启示,如何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进行“土改”,一直都是执委会和农业部十分关切的研究项目。在明末时期,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严重土地兼并现象,使得失去土地和财产的农民也越来越多,加上后来的天灾人祸最终形成了明末的社会乱局。而执委会的初步想法是在统治区内部分沿袭后世国内施行的土地政策,即土地全部国有化,不管是农民还是地主,私人统统只有土地的使用权,所有权只能在政府手中掌控。
这样做自然会触犯这个时代统治阶级的利益,并且会引起强烈的反弹,所以执委会也没打算一蹴而就直接推行这套做法,而是要分阶段逐步施行。第一步先在人烟稀少地区,即胜利港至田独铁矿一线建立牢固的统治区;第二步再在统治区内结合“人民公社制”和“劳工等级制”,让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的意义慢慢被普通群众所接受;第三步在扩大统治区范围之后,通过接管、没收、赎买、征用等方式,逐步将治下私有土地的性质改变为国有;而最后一步便是建立政权之后通过立法,将土地国有制直接制定为国策之一,用法律手段来保证政策的推行。
在行动队所考察的这片区域中,由两条大河无数年冲刷所形成的肥沃平原自然不会被忽视,农业部早在穿越之前,就已经制定了针对三亚内陆平原地区建设若干大型农场的开发计划。特别是三亚河上游地区,地势平坦,河道众多,灌溉便利,非常适合粮食种植,在后世三亚如此浓重的旅游商业气氛之下依然保有数万亩良田,并且是杂交水稻研究的重点区域。穿越来这个时代之后,执委会也将这里定位为未来三亚的粮食保障区。
符力侧身坐在船头的位置,两条腿从栏杆间伸出去搭在船舷边。船头不断地破开波浪,符力却感觉船身只有极小的起伏。符力以前也曾跟着峒里的长辈到过海边,不过只坐船出过一次海,因为他很不适应那种海上的颠簸感小小的独木舟在田独河里跟在海上完全就是两码事。从那之后符力便对坐船出海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但今天这艘船却是完全消除了符力以前对海上航行的负面印象。
在符力的印象中,汉人的帆船应该是像他在胜利港港口上见到那几艘木制帆船一样,船体上宽下窄,有又粗又高的松木桅杆和厚重的船帆,但这些自称“海汉”的汉人却造出了完全不一样的帆船,船身宽大,船体低矮,船帆看起来又轻又薄,这艘不知道是由何种材料制成的帆船,在海上跑起来却是飞快。刚驶出胜利港港湾,便已经将先行出发的那一艘小广船抛到了身后。
“吃惊吧我第一次上这船的时候也跟你一样的表情。”
符力闻言侧头一看,见说话的人是于小宝,便友善地笑了笑示意于小宝在自己旁边坐下来。于小宝现在每晚也在宁崎的临时学校中上课,跟符力自然是认得的。两人虽然不是同族,但年纪相当,一个十五一个十六,语言沟通上也没有太大的障碍,所以很快就交上了朋友。
“你以前上过这条船”符力好奇地问道。
“这艘船叫飞速号,我坐这条船出海好几次了。海汉人带我出海打渔,他们的渔网非常厉害,一网可以捕到几百斤鱼,还网到过这么大的鲛鲨”于小宝一边说一边张开手,比划了一个很夸张的尺寸,口气中不无炫耀之意。
“他们做的海鲜饭也很好吃。”符力立刻便联想到了只有海汉人才有资格吃到的那种香喷喷的海鲜饭,他曾有幸吃到过两次。当然若不是因为他的身份,平时宁崎对他有特殊照顾,他也跟于小宝一样只有看的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