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玮又问“还有谁另有高见”
玉堂才姗姗来迟一样,拱手道“陛下,微臣没有高见。但是昔年家父在家教导我们兄弟姐妹四个,因为家父蒙先帝圣恩升任户部郎中,往后要处理朝廷财政的事而发愁,倒是在家讨论过怎么解决朝廷积弱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认识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我因为愚顿,当时没有什么意见,但是二皇后娘娘自小博览群书,她当时不过十二岁,有些洞见,我如今思来挺有道理。”
赵玮奇道“皇后和国丈也没有跟朕提过此事,那是什么见地”
玉堂奏道“皇上当时说是现有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问题。”
赵玮一脸迷惑“什么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
在场朝臣虽然忌讳皇后插手朝堂之事,但是皇后无实权、也从不批阅奏折,她十二岁时都还不认识赵玮,她小时候和父亲兄长姐妹在家读书讨论,却不是什么罪。
这时在场的朝臣听玉堂用大白话解释这两个名词,朝臣不由得恍然大悟。苏沅相公说“这上层建筑和韩沐清的意见有点类似。”韩澈,字沐清。
玉堂道“冗员之祸是一个方面的体现,这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是方方面面的。汉朝太远,我举个例子说唐朝。府兵制、三长制、均田制是大唐兴旺的基础,大唐开国之初,大唐朝廷推行这三制是顺的,这制度也就是狭隘意义的上层建筑利于当时的经济生产。
顺则让基层经济能力可以支撑大唐的武略,所以灭高昌、征高丽、安西定北无往不利。但是历史和经济是变化发展的,府兵制、三长制和均田制经过两三代的传承实际上就崩溃了。
可是大唐仍然抱残守缺,或者皇帝要么自己不重视、后期有宦官当道和边镇之祸,皇帝和忠良没有抓住社会历史发展的大势从而制定和推行顺应大势的制度。
万物消长变化,一项制度也一样,昨日利大于弊的制度,到了明天是弊大于利的制度,王朝制度不适应经济发展就会被历史大势抛弃。”
在场的大臣都是饱学经史之士,思索起来,苏沅忍不住又问“因为均田制确实在唐朝就崩溃了,相应的也就没有府兵制,本朝实行募兵制。因为不可再回头实行均田制,到本朝已从编户向齐民改变,依你之见不是一个良策吗”
玉堂道“这自然是一个良策,可是远远不足以应对变化。先帝在位时,蜀中发生动乱,当时朝廷实行招抚并用的政策,这是苏相公的一件大功,引为天下美谈。
可是恕学生斗胆,匪军招安为厢军,之后要吃皇粮的。学生不是说苏相公的招抚实践是错的,现实是这些招安的厢军得朝廷拨银钱养的。
唐朝府兵、均田、三长制,保障军队能自给自足军粮来支撑帝国旁大的军队。本朝是募兵制,因为土地为私人所有,国家没有那么多地给军队实行军垦,其中军费的缺口从哪里来唐朝的官制比本朝精简很多,本朝多出的官员又由谁来养
如果要天下百姓来养,大部分的百姓不能耕者有其田,他们无产可奉于朝廷。若将他们杀了吃人肉,一个人的肉被一个军人或官员吃,就顶一个月吧。人口被越吃越少,以后天下不是当官的就是当兵的,最后就只能自相残杀。”
在场的大臣与士子都不由得倒抽一口气,叶世钊脸憋红了,不由得骂道“竖子狂妄还不退下”
刘尚书讽刺道“叶国丈都是教出一个好儿子呀”
苏沅为人刚直,从前就与刘尚书政见有许多相左之处,便道“若逢乱世,易子相食也不是虚言。”
赵玮确实忧虑这些国事,他虽然读过书颖写的一些策论,但是书颖考虑到这个时代人的接受能力,她对着赵玮时不会像玉堂这样直白的揭开他不想面对心里却差不多明白的现实。
赵玮又问“玉堂既知天下之危,可有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