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延寿和契丹大将经过一路劫杀,本来就已经如同惊弓之鸟,看到后路被关,更是心中悲凉,觉得今天要死到这里了。
只是面临生死时,赵延寿和契丹大将血性也出来了,赵延寿直接对契丹大将说“这最后一关,过得去就是生,过不去就是死,这种时候,难到还惜命吗”
赵延寿和契丹大将带着亲卫直接扑了上去。
郭威在雁门关上,看到赵延寿和契丹大将来势汹汹,顿时暗骂了一句,直接说“弓箭手”
雁门关上一排弓箭手顿时出现,开始收割残军。
只是赵延寿和契丹大将率领的残军,在生死关头都爆发出了极大的战斗力,郭威守着雁门关,不到一个时辰,居然岌岌可危,而赵延寿的亲军,已经摸到了雁门关。
郭威这时候如今真的带亲兵拼死拦截,倒也能把他们留下,只是伤亡会很大,郭威想起林从说的,能留下最好,留不下,留几个回去报信也行,反正他们带着四万大军来,如果全军覆灭,领将哪怕逃回去,耶律德光也不会饶过他们。
郭威知道困兽犹斗,穷寇勿遏的道理,如今对方正在绝境,他们下去拿人命换人命太不值,所以就没拦,赵延寿和契丹大将于是破关而出,朝北方逃去。
而郭威带着兵顺势追了上百里,把残军几乎收割殆尽,才收兵回来。
这一仗,除了赵延寿和契丹大将逃跑,契丹四万骑兵,几乎被河东全歼。
此事一出,整个中原契丹震动,而林从身为河东节度使,也一战成名,跻身天下名将之列,尤其林从还如此年轻,更是声名鹊起。
而河东这边,林从对自己河东这次大胜也很是满意,立刻向朝廷报捷。
整个河东将士忙了好几个月,还等着朝廷封赏呢
只是如今朝廷却顾不上了。
因为河东捷报才刚到,河北各州的求援信,就已经雪花般飞到了京城。
耶律德光亲自率大军,进入了河北。
说来这事还和林从有些关系,赵延寿和契丹大将逃出雁门关,没逃几百里,其实就碰到了耶律德光亲自率领的契丹主力。
耶律德光亲自率领的主力其实就在赵延寿和契丹大将前锋军队后面晚几天,耶律德光看到只身逃回来的赵延寿和契丹大将简直震惊。
带着四万骑兵,出去一趟,都没十天,最后不足百人逃回来,这是什么领兵水平。
耶律德光当时就大怒,直接让人锁了赵延寿,怒斥他坑了契丹将士。
只是第二天,耶律德光又把赵延寿给放了。
因为耶律德光在仔细询问了一起跟着去的契丹大将后,发现赵延寿率前锋大军进入河东,虽然有些轻敌冒进,但并不是因此折损,赵延寿大军的失败,败在晋阳城外两军对峙。
赵延寿率的是四万骑兵,林从率的是两万步骑兵。
要知道,骑兵对步兵是先天优势,在正常情况下,一个骑兵对阵四个步兵,四个步兵连逃命的机会都没有。
所以这兵力看着是四万对两万,可实际上,光算兵力,契丹的兵力实际上是河东的几倍。
不过,步兵也不是完全对阵骑兵就没有一点胜算,那就是经过长久战争积累的战阵。
步兵的战阵的情况下,如果能做到令行禁止,配合弓弩手,枪阵等,也能对骑兵造成巨大的伤害。
但是,这个得靠将领的能力。
人在遇到高速飞驰而来的马撞来时,会本能产生畏惧,要是一群浩浩荡荡的骑兵,这种恐惧会更厉害。
所以要想练出能挡住骑兵的步兵军阵,非得下狠功夫,并且军阵只能挡一时,后面得有其他兵种配合,例如林从就是利用步兵挡住契丹骑兵第一二波冲击,在契丹骑兵冲力被抵住时,出骑兵横穿契丹骑兵阵,打散了契丹骑兵的骑兵阵,然后又让郭从义从后面偷袭,前后夹击,破掉了契丹骑兵。
整个过程说的简单,可前提是第一步步兵军阵能挡住契丹骑兵两次冲击。并且在两军胶和时,能够抓住时机破敌。
所以耶律德光听完契丹大将说完整个对阵过程后,就知道,虽然赵延寿有轻敌之嫌,但赵延寿之败,和他轻敌没关系,他是在两军对峙时,被林从堂堂正正击败的。
用打仗将领们的话说,就是林从打硬仗的水平,远高于赵延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