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后世对于科举所考的四书五经总报以贬低的心态,觉得它内容好像并不多,加起来也就十七万字,这点内容后世大学生完全可以过来吊打秀才进士。
但实际上,文言文本身的信息量就比白话文庞大,再加上这些截取的文章已经属于史料的范畴,想看懂,就需要更详细的补充来辅助理解,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注释,那内容扩展百万字起步,上不封顶。
古代科举考试考的不只是四书五经,而是在考当朝的注释,而能不能学到符合上层需要的注释,那就要看情况,普通学生想学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不过,学生不易,已经成功上岸的这些人也消停不了,注释可是非常重要的权力,皇帝可以用它调整社会意识形态,官吏拿它控制上升渠道,文人拿它掌握话语权这必然要争个头破血流啊
而现实也的确如此,就像是现在,以讲究礼仪著称的儒家,各流派互相攻讦,甚至有贱儒这种极为低劣的称呼。
听韩盈这么说,顾迟脸上多了些惊讶“原来如此明公也只是让我背诵呢,只是我不知意思,有些背不下去,便想看懂来增强记忆,可惜”
韩盈笑着拍了拍他的背
“不用可惜,即便是我,对你所背的这些内容也是只知其文,不知其意
,别看一篇只有极少的字数,想全理解,不知道要费多少力气呢”
说着,韩盈从对方的茶碗中蘸了点水,在案几上画起了地图我早年有习国语的一些篇章,也就是春秋外传,其内有勾践灭吴之篇,不知你可有所听闻”
“略有些耳闻。”
启蒙阶段,不可能只学字,总会发散一些知识点,此刻听韩盈提问,顾迟认真回忆片刻,道
“可是越王勾践兵败吴国,励精图治多年,一雪前耻,灭吴起兴之事”
“对。”
越王勾践更加完善的故事,是司马迁补其增添之作,那时才有被抓三年,卧薪尝胆等一系列家喻户晓的典故,至于现在对这段历史的记载,极为简单,哪怕是比较全的国语,也只是将重点放在勾践招贤纳士,施政有为上。
顾迟能记得这个大概,已经足够了。
将春秋时的地图勾勒完全,韩盈道
“单看勾践灭吴,不动脑,便只是一个故事,可一想,便要有无数问题涌来,其一,春秋末年礼乐崩坏,各国攻伐不复周礼,而是以吞并对方土地为目的,吴国势大,已攻越国之地,吞下来土地,大抵不会返回,如此,吴国实力大增,而越国本就战争失利,加之失人失地,国力损失严重,如何养人养兵”
“其二,越国既然为复仇备战,那动作极大,时间长久,吴国相邻又为敌,为何没有察觉,趁对方虚弱,一口气吞并而是放纵越国养出三千水军”
韩盈说的吴越,和顾迟看的左传内容完全不同,但两项提问,都问到他的心里。
对,就是这样,完全不知前因后果,更不知所记外发生了什么,看得人头昏脑胀
心里赞同,顾迟也没忘记思考韩盈之问,他很快抓住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这三千水军是不是太少了些我怎么记得这些国家交战,兵力都以万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