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攻打魏国是堂堂正正的“义战”,魏国活该挨打灭国
大儒震惊不已。
他们倒不是震惊秦王政的厚脸皮,而是感动这年头两国打仗之前居然又有国君肯写檄文肯宣战了。
春秋初期,国与国打仗还会找个借口,写个檄文,遵从一下礼仪。
到了春秋末期各国兼并,讲究的就是兵贵神速,能偷袭就偷袭。
什么宣战什么檄文武安君白起的兵都到了你城门下了你才发现秦国来袭了。
秦王政不愧是在大儒荀子膝上长大的孩子,这是儒家圣王啊
荀子“”
他对秦王政分外无语。
你就是这样用我儒家
算了,也行吧。秦国必定灭掉其他五国,秦王政能在灭国之前堂堂正正宣战写檄文,你就说这道德水准礼仪水准是不是能排战国第一吧
荀子这么一想,觉得政儿还是不错了,自己没有白教他。
朱襄对秦王政无师自通运用“儒家笔杆子”的技巧竖起了大拇指。
有本事的大儒不用说了,那是出将入相之才。
没本事的大儒别扭来别扭去,就是想赚个“君王很宠我”的面子。
秦王将檄文这等重要的事交给那些没本事的大儒,让他们心生“我很重要”的错觉,就像是后世帝王养了一群陪他写诗作词润笔的文人一样,既不担心他们扰乱朝政,又能捧高自己的声望。
而且秦国此番出兵一改常态,将宣战的礼仪做了个十成十,那堂皇姿态,若再辅以百战百胜,就算是六国旧贵,都得叹一声“天命”。
自家政儿这次是真的奔着“义战”来包装秦国的统一战争。
朱襄感慨了一声,就晃晃脑袋,去调集物资,准备后勤了。
打仗粮草先行,廉公虽有屯田,但有朱襄在,怎么也要让廉公打个富裕仗。
魏王增得到秦国宣战之后慌得不行,一边派人向他国求援,一边派人向秦国乞怜。
他还派信陵君魏无忌原本的门客去游说朱襄,试图用魏无忌和朱襄的友谊逼迫朱襄为魏国说情。
朱襄听完魏无忌门客的慷慨陈词后,淡淡道“没有在魏王圉死前攻破大梁,押着魏王圉在无忌坟前磕头,是我之错。无忌被逼死时,魏国和魏王就该为无忌陪葬了。朱亥正在吴郡给无忌守墓,等着魏国灭亡的那一日。”
魏无忌门客的慷慨陈词被朱襄一两句话堵了回来,脸色变换不断,似是不相信长平君居然没有被他欺之以方。
朱襄见那人神色,讥笑道“不过你的话倒是提醒了我,我是否应该亲自领兵攻打魏国”
朱襄还未送客,魏无忌门客就羞愧离开。
他离开之后感叹,世人都知长平君仁善,便误以为他是软弱可欺之人。世人忘记了,长平君曾孤身说服秦昭襄王释放五十万赵军,也曾以两万广陵守军击溃项燕百万楚军,明明是一个能言善辩的谋士和骁勇善战的将军。
他自言无法说服长平君,反而被长平君说服,便挂印逃走,不回魏国,南下去寻主父信陵君了。
长平君再次声名鹊起。
秦王政评价“舅父,这个人来秦的目的,该不会是专门为你扬名,恶心魏王的吧”
朱襄没回答。他在思考,长平哪来的五十万赵军,项燕又哪来的百万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