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当真已经到了日薄西山、无力回天的地步了吗
或许是的。
后汉的建立里有着太多的士族支撑门庭的要素,以至于根本无法摆脱封赏诸臣、划分土地的同时带来的种种弊病,这才有了今日这样的情况
士族利益稍一受损便当即抱团回击
这已不是有人能将汉室一统就改变的东西,也因曹操不能算是士人行列而看得格外清楚。
他还要坚持于自己站在邺城朝廷的立场上吗
或许不用了。
在他将那张纸条交给那农户的孩子之时,想到的是当年讨伐董卓结束的时候,他跟乔琰说,他还需要通过邺城那处朝廷的官职委任来得到那个东郡太守的位置,所以无法与她一道出征凉州。
若能求得那个位置,何止是能够务实地做出些政绩来,也能将洛阳地界上的流民都给包容兼并过去,何乐而不为
而现在,他好像已经不必再非要依托于那所谓的“正统之名”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了。
民意不可违,大雍天子统一天下的志向,也同样展现出了一派涤荡四海的架势。
乔琰的僭越、叛汉,都已不再是一个贬义的词汇。
他又为何不乘上这股东风,将自己的立场给站明白呢
兖州世家的背叛恰恰让他看清楚了这时局之中各方人物的真实面貌,也让他看到了,真正能够给予他长久且稳定回馈的
乃是挣扎求生的万千黎民。
既然如此,他总还是要给自己和兖州的未来谋划出一条出路的。
转投长安,并不是什么说出口需要觉得不自在的选择。
从忘年交到主从关系,在这个强者为先的时代里并不难被人所接受,以曹操的心胸也不会对此怀有芥蒂。
他唯独觉得有点介意的是,他不能是以一个被兖州世家驱逐出境的丧家犬身份被接纳过去的。
好在,他还有两个战功可以立。
其一,便是这片世家抱团的兖州。
扬州地界上的世家因为孙策之死遭到了乔琰名正言顺的清算,兖州世家倒是容易得多了,只因那立场的纠纷之下,绝没有什么该不该杀名士的道理。
当这场对反叛者的清缴发生在兖州地界上的时候,谁说这不是一种杀鸡儆猴呢
而其一,就是他面前的河内守军。
王匡确实不是一个擅长于调兵遣将的人,但只要他和他麾下的兵卒存在,张郃等人在河内郡就能有一支为他们兜底的队伍。
倘若真要在孤注一掷地状态下增兵孟津,效仿当年乔琰在孟津和小平津处双线诱敌,也不是不能一试。
但现在曹操将这支军队给调走了,直接断绝了他们的这种可能。
而倘若乔琰想要让她的部下从洛阳方向朝着大河以北发动反击,河内郡的情况将会远比她想象得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