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就把他叫来问“人人都夸吴王英果类朕,雉奴不欲勤加习武,也如朕一般”
李治摇头“父皇乃天人也,兄长们都有长处似父皇,只是皆不如父皇。比如三哥,父皇也只说英果相类。”
他带着濡慕望向皇帝“若是每个人都能习得父皇一项长处,那么儿子更愿治国类父皇。”
“外头的流言,我也听到了,无非是说儿子年纪不如三哥,英武更不如。”
“若此时依旧是隋末乱世,儿无三哥英果,又年幼,那将储位让给三哥陪父皇打天下也未尝不可。”
“然父皇早已平定天下。且自父皇登基来,海清河晏,政通人和,德泽远洽,百姓安居。我正该学父皇理政安民,倒也不必非在骑射上与三哥争高低。”
他说到这里,还转头看了看殿内,见宦官宫人皆在,便趋身上前,伏在皇帝耳畔小声嘀咕道“而且父皇那日一时兴起,不要人护卫亲手刃凶兽,之后这大半月,可是被御史们追着上了一本又一本谏章。不知父皇可有为此英勇头疼否”
皇帝觉得心都要化了。
果然是朕的好儿子字字句句都说到朕心里去了。
流言蜚语,不只有皇帝和太子听到了,吴王也听到了。
但他比较惨的是,听到的晚了点毕竟常年不在京中,其实没什么铁杆人脉,这种事涉储位的流言蜚语又比较要命,除非过命的交情,一般没人直接跑去跟当事人说。
等他终于从随他入长安的亲卫口中听到这些流言时,整个人都不好了
早在年前,刘洎等朝臣们与他接触时,他就感觉到有点儿违和了。而年后,他又在林苑中出了风头后,这些人看他的眼神越发让他有点寒毛直竖。
而听到皇帝有心废年幼太子,立年长类己吴王的流言蜚语后,李恪就不是寒毛直竖了,他简直是体会了一把心梗。
走这就赶紧跟父皇请辞,离了这个旋涡
若说从前李恪确实心里还有一点浮动的念头,但在他跟皇帝辞行,立刻获准后,也就知道,父皇是不属意自己的。
于是他还不忘去与太子辞行,隐晦解释了下此事,表示接下来三年再不会请命回京。
“舅舅觉得如何”李治觉得自己解决的很完美。
然而见长孙无忌还是眉头紧锁,不由好奇请教道“舅舅觉得有什么不妥”难道他说错了什么话
长孙无忌摇头“殿下言行没有不妥,只有一事该再多留一留吴王,最好一直将他留在京中。”
饶是李治,下意识都没明白长孙无忌的意思,不由道“一直留下舅舅,你不是很忌惮三哥吗那留下他干什么”
等长孙无忌右手往下一劈,李治才明白过来,立时就惊了。
“舅舅”竟是留人不留命那种留下
长孙无忌见他这般,就缓了语气哄道“也罢,不是非要他的命。”
他只是觉得,李恪一直不进京不接触刘洎等人也罢了,既然来了,还出了这么大的风头,那说不定便是有夺储之心。既如此,与其放虎归山,还不如这次就彻底留下他。
哪怕仁慈些不要了他的性命,也可借着这次事,把李恪架到火上去烤,把他跟刘洎等人捆成一堆,一起废了干净。
李治还欲再说,长孙无忌却觉得小外甥始终是心慈手软,果然还是少年人狠不下心,倒是不肯跟他再说自己的计划,反而主动换了话题,就律法事教导起来。
若是两人肯摊开来谈还好,说明还好商量。
见长孙无忌直接不聊了,这回换李治开始头疼了。
最后也只好再三叮嘱长孙无忌“舅舅还是不要动三哥的好,父皇圣明烛照,什么看不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