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眸光一暗,依照大秦现在的造船技术,他们的船只怕是还没到这所谓的太平洋的一半就得散架。
造船
嬴政突然想起来,他已经很久没有听到墨家的消息了。
这次得见宝船,依着墨家人的性子应该会耐不住手痒,估计过段时间就会冒头。
嬴政看向一旁正在完善郑和宝船图的侍从,心下微定迟早有一天,大秦能够造出能够远渡的船。
届时,目光所及,皆为大秦。
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两人航海的目的不同吧。郑和下西洋是奉朱棣之命前去番国宣扬国威,所以他的目的地很明确,就是海外已知的番国,而哥伦布出海是为了开辟一条欧洲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说起来,我以前答历史题,问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第一个答的就是指南针的传入。
对,咱们华夏的四大发明之一再次促进了西方的发展。
既然是开辟,那他就不像郑和那样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或许是他们的上帝保佑,又或者是哥伦布是个超级大欧皇,误打误撞之下,他竟然发现了一片新大陆,也就是美洲大陆。
一条红色的虚线从西班牙出发,穿过大西洋,到达南美洲。
后面的事咱们都知道了,西方殖民扩张,从殖民地掠夺大量金银
西方飞速发展,慢慢拉近与东方的差距,甚至到了后来赶超东方,把手伸到咱们华夏身上。
那么我们做个假设,不考虑任何因素,只是假如,假如郑和比哥伦布更早发现新大陆会怎样
所有人的心都随着江夏口中的假设而飘起来。
大明船队飘洋过海来到一片陌生的大陆。
这里的人和他们从前见到过的番国百姓长得很不一样,他们语言不通只能通过手语交流。
仅代表个人,我认为大明不会像西方人那样奴役美洲的原住民印第安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古往今来,我们华夏崇尚的就是一个“仁”字。在近代以前,咱们华夏一直都是遥遥领先于世界的,可是我们从未仗着国力强盛欺负其他国家。
相反,我们一直都是一个开放包容、以和为贵的国家。譬如唐朝繁荣强大,无数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华夏学习,我们没有藏私,倾囊相授。譬如明朝,即使想让这些外邦来朝贡,也是多以赏赐这种和平的方式,总之就是一个oveandeace。
郑和下西洋的几次航行里秉持的也一直都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第一次下西洋途中遇见旧港酋长陈祖义,其实就是个横行霸道的海盗,他想抢劫郑和的船队,结果反被郑和收拾了。
永乐六年,一个小国国王想劫持郑和船队,郑和又反客为主,率兵把这个小国给破了,把小国国王、王后、大臣全都带回大明,朱棣还宽容地放他们回国。
永乐十年,苏门答腊刚刚弑主自立的叛贼恼怒郑和不给他赏赐,怒而发兵,最后的结果还是毫无悬念,郑和再次反杀成功。
拥有一支强大的船队,却从不主动发动战争,这样的郑和、这样的大明不会像野蛮贪婪的西方人一样奴役印第安人。
也许他会和原住民做些买卖,比如购买美洲有而大明没有的作物种子,像什么土豆呀、玉米呀
江夏放了几张土豆、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图片。
极爱吃土豆的江夏多放了几张土豆美食。
一张是一只手提着刚从土里拔出来的、还带着泥土芬芳的原装土豆的图片,数颗隐藏在根须之下的土豆颗颗饱满。
一张是在炒锅里翻滚的土豆丝
假如他提前把这些高产作物带回来,会不会有更多的大明人能免于饥荒之苦
假如郑和从美洲带回了大量金银,明朝会不会开始重视海上贸易,大明的经济会不会快速发展,往后会不会不再有海禁
大明会不会重视海军建设,能不能让华夏人早点意识到海权的重要性劳什子的闭关锁国有没有可能不再出现
我们的国家是不是就不用再遭受近代史上的耻辱
可惜,历史没有假如。
讲到这里,我发现我偏题了,拉回来。
偏题偏什么题
没偏题,一点都没偏题再多讲讲啊
朱棣在心里大喊什么历史没有假如,我不是在认真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