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着急让赵昕回宫居住。
既然不能在宫里居住,那,在国子监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毕竟,在那地方来来往往的都是读书人。
小赵昕脸上露出笑来,苗贵妃在这样的情况下,端着一盅海参羹出来。
这是给赵祯吃的。
宫里那地方,人呆久了,总觉得不好,多补补不会有错。
赵祯也配合,将一盅的海参羹吃完。
赵昕继续忙碌起来,他明日就要去帮写状纸啦。
得去看看相关的书籍。
其他地方
王素从宫里回到家中,听见王祁要学习抄写状纸,小儿子身上穿着开封府的衣服,要学写状纸。
目的为何,王素不用思考就能知道。
开封府的人果然是人才,让孩子从小就见识各种官司,这样一来,日后很难被人欺骗吧
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
书面上的道理有些是真知灼见,但是总归要亲眼目睹才能加深记忆。
王素同意了,甚至还给小王祁深夜补课。
至于张敬回到家里,也没少被家里人开小灶。
小包勉回到家里,包拯还未归来,吴氏忙着成衣铺子的事儿,成衣铺子已经开张了,生意做得不大,但是从这里买走衣服的人都很满意。
有些人偏高一些或者矮一些,亦或者胖瘦都会不一样。
衣服上裁剪上就需要费心。
买成衣的人也不会穷困到没钱置备更多衣服,他们也不会要求把衣服做的大一点儿再大一点儿,一件衣服穿上十年八年,修修补补放放裤脚,再穿几年。
她们更多要求的合身,好看。
吴氏正好在服务这方面非常有认真。
对客户的进行一一采纳。
这样一来,倒是来了不少回头客。
于是,小包勉等到天黑,才瞧见外头归来的包拯。
包拯头上还盯着雪花。
又下雪了。
开封府的雪今年可真不小。
包拯问包勉“明日要写状纸,可会格式不会也无妨,会有文书教导的。”
包勉点点头。
知道了
灶房的杨婆子,瞧着包拯归来,乐呵呵的把饭菜给摆好。
至于吴氏,杨婆子已经习惯东家时不时晚归,还在灶房热着一份饭,只要吴氏回来,立马就能吃到热乎的。
饭后,包拯瞧着长高一些的小侄子。
觉得这段时间陪侄子的时间似乎少了很多。
若是再这么忙碌,侄子都长成少年了。
而且,都过去快一个月了,小侄子竟然还没有改变人生方向,依旧要去战场做准备。
这情况,他委实的担心啊
想了想,包拯也给包勉开小灶。
于是
次日小童子军们去了开封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