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行舟一路思索,日夜不停地赶,他们终于赶回了眉州。
故园满是熟悉感,只是家中却略显萧索。
病榻上的程夫人面容苍白,苏家三父子专门请了名医来治,却只得到了大夫无奈的叹息。
生死是这世间所有人绕不开的一道关卡,即便刚刚听完赤壁赋里豁达超脱的人生观,苏轼也不能接受母亲时日无多的这个现实。
程夫人倒是一脸泰然,多日不见,她看向两个儿子的目光里盛满了温柔和怜爱“我倒是不曾想过,有朝一日,能像听话本子一样旁观我儿的人生。”
程夫人说的是天幕降临一事,自从天幕出现,她撑着病体看完了始末,越到后面越是觉得放心。至少从现在来看,她的儿子们并不会在生活面前不堪一击,他们有能力应对这变幻无常的人世。
“阿大,没想到当年读范滂传,竟能一语成谶,母亲十分自豪,你后来果然做了范滂。”程夫人看向大儿子苏轼,面上挂着欣慰的笑意。
苏轼跪在榻前,眼眶通红,在听到母亲的话后不禁怔然。
当年他和弟弟还是孩童的时候,母亲给他们讲东汉范滂传,说那范滂心系百姓、为官刚正不阿,却因此遭到小人排挤陷害。范滂上刑场前,自愧不能为母亲尽孝,范母擦干泪对儿子说“骨气和长寿若不能兼得,我当然支持我儿选骨气。”
当时的苏轼年纪虽小,听完这个故事却大为震动,当即扑进母亲怀里发问“母亲,若我以后要做范滂那样的人,你允许吗”
程夫人是怎么回答的,她笑着把儿子揽进了怀里,郑重道“我儿有这样的志向,我岂能不做范母”
如今来看,按照天幕中交代的苏家走向,冥冥之中,苏子瞻确实走上了范滂的路,只是可惜,那时的苏母已经不在人世了。
想到这点,苏轼的悲恸再难抑制,无论他在京城多么受人追捧,无论他的诗文多么名震千古,在母亲眼里他只是爱读书爱玩闹的大郎罢了。此时此刻,他只想长长久久地做母亲膝下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神迹能预知未来,让我临终前再见你们一面,我已经很满足了。此后道路艰辛,你们兄弟二人当同荣辱、共患难,此外,好好侍养你们父亲。”
程夫人吃力地抬手,将两个儿子的手放到一起,最后看了一眼丈夫的方向,放心地闭上了双眼。
真正的悲伤是无声的。
这是青年苏轼人生第一次经历至亲的离别。饶是他向来才思泉涌,此刻也不能用完整的字句来形容自己的心情。
一旁的苏洵扶着桌角,勉力让自己不要摔下去。
妻子十八岁嫁给他,不嫌弃苏家贫困,用尽一切办法操持家务让全家过得舒坦一些。当年的苏洵屡试不中,当所有人都嘲笑羞辱他时,是程氏在一旁鼓励信任。谁能想到,眼看两个儿子前途无量即将飞黄腾达,她能这么撒手而去
苏家的定海神针,儿子们的启蒙导师,苏洵自己的精神支柱,就在这一天,永远地离开了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