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是辛弃疾在上司叶衡升任宰相的时候为他作的,词的上阙将叶衡赞为高人,而自己是青山中的一座。青山始终来不到高人面前,恰如自己这么多年始终无处施展抱负,一句“望来终不来”,多少殷切报国的志向、多少无奈心酸尽藏于其中。
天幕外苏辙最先出声“这句青山欲共高人语用的是家兄的典故,当年兄长在越州,有青山偃蹇如高人的字句留下。”
沧海桑田不过弹指一瞬,到了辛弃疾的时代,昔日名动京华的苏子瞻恐怕早就成一抔黄土了,但其诗文却依旧能供后人借鉴抒怀,这是一种幸福,亦是对人不能长生最大的慰藉。
苏轼本人亦是受到触动,毫不吝啬对后辈的夸奖“这位姓辛的小子不仅武艺过人,在文采上也非同一般”
就在辛弃疾任江阴签判的时候,宋高宗赵构退了位,坊间传闻当年金兵入侵赵构被吓得失去了生育能力,于是宋朝的皇位在历经了十次变迁后,终于又回到了赵匡胤的后人手里。此次继位的宋孝宗赵昚就是赵匡胤的第七世孙。赵昚即位第二个月便召回了主战派的老臣,并且下诏为岳飞平反,积极备战准备北伐。
高太后我赵家到底是怎么生出这么个玩意儿的这么不禁吓
一旁的大臣们抹了抹额上的细汗,噤声不言,思索着现在全天下都知道赵家皇帝被敌军吓得不举了,以后可怎么去挽回皇室的威严和颜面
赵昚总体来说还是个有抱负的君主,从他执政初期大肆任用主战派官员、重视提拔武将可以看出一开始他还是有抗金的理想的,只是他即位初便急匆匆地召回老将张浚商讨北伐,军事上过于仓促,宋朝的将领到了战场上还在争权闹不和,隆兴北伐不出所料以失败收场。
天幕上,北伐准备之初,辛弃疾曾多次上书请求张浚的召见,并对抗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但张浚并未将一个小小的签判放在眼里,遂将此人置之不理。
辛弃疾屡次碰壁,像一只本该翱翔的雄鹰硬生生地被关在了笼子里套上枷锁,然而这并不能阻挡他抗金的热情。二十六岁这年,辛弃疾将美芹十论呈上朝廷,这部惊艳世人的兵书让宋孝宗发现了这个原本被忽视的人才。
辛弃疾在书中否定了主和派“南宋地势无法北攻”的论断,提出抗金非一日之计,必须先厉兵秣马做好完全的准备,待金人懈怠放松,出其不意直捣黄龙。
也是因为这样这封兵书,辛弃疾受到了宋孝宗的召见。
延和殿上,时年三十一岁的辛弃疾面色坦然、字字铿锵,毫不留情地指出了南宋这么多年来存在的弊端,也将自己心中的抗金主张一口气倒了个干净。不去管天子心中到底作何主张,也不去管朝堂众臣五彩纷呈的表情,只是一股脑说个痛快,说尽这么多年的不平气
宋孝宗不是个昏庸的君主,他有心重用这个人才,只是隆兴北伐以后朝中内外政策都转向平稳,一时之间断不足以支持辛弃疾大张旗鼓发动第二次练兵,便只好给辛弃疾升官,让他到建康、临安这样的政治核心做官。
建康赏心亭,举目四望烟柳繁华,商旅行人不绝如缕,一派安宁景象里,辛弃疾觉得自己像个异类。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秋色茫茫,水天一色,无边无际。极目远眺,那群山好似女人头上的玉簪螺髻,只会勾起我对山河破碎的忧愁与哀伤。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夕阳西下,孤雁哀鸣。辛弃疾取出宝刀看了又看,却只能失落地将其收起。而后,把赏心亭的栏杆拍遍,也无人知道他此刻的心绪。
许是天幕上的人过于失意,也或许是那人吟诵出的字句过于伤感无奈,天幕外的文人都不禁为之轻叹。
“这人称自己为江南游子,是不是此刻在思乡啊”
“栏杆拍遍此句甚妙,此人文采可与东坡并肩”
“我还是第一次见有人将吴钩这种宝刀写的这么悲凉。”
“即便是宝刀又如何,将一把宝刀放在匣子里当摆样,这刀再珍贵也会泯然于世。”,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