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太宗时期,燕云十六州被契丹收入囊中,从此辽和中原王朝的冲突越来越严重。这个燕云十六州,赵匡胤不是没想过要收回来,但他当时的情况实在收不回来,内忧外患太多了,在解决完内忧、又把南方统一后,他的目标也是先把北汉拿下,所以在他晚期,对于辽采取的是和平相处的状态,两方甚至有互通使节、关系友好。”
“但我们上次直播中也说过,宋辽著名的高粱河之战宋太宗率先撕毁和平条约,要进攻辽国,而且一开始取得的战果还不错,只不过结局是以失败告终的。那么宋太宗尝过了失败的果实、回家之后,就会放弃收回燕云十六州的想法么
赵光义在心里撇嘴。
怎么可能。
他可是要建功立业的,他要立下的功业那势必要比他哥更大,所以失败一次算什么,他又没死,大宋又没灭,继续打呗
他不御驾亲征就是了。
镇守国都,还能再出什么“高粱河车神”的事吗不可能的。
赵匡胤发现,有了李晓诗上次的“解说”,他现在一眼就能看出来他这个弟弟在想什么了。现在谁不知道你又打了、还打得大败
想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心是好的,想一统的心也是好
的,但你不会打还瞎窜瞎热乎、临阵弃军,还
在这儿得意什么呢
他伸手抓本书朝赵光义掷过去,秉承着不生气气出病来无人替的初衷,赵匡胤捺下了火气。李晓诗应该是要说到这个战争了,先听、先听
课本上关于宋太宗征辽,只有寥寥一句话“宋太宗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策略”,但李晓诗是去做过功课的,她当然知道,这短短一句话下盖着的是多少人的命,这可谓是整个宋初几乎无往不利精英军队的缄默坟冢,是千古悲歌杨家将的哀颂。
她甩掉不相干的念头,一板一眼道“北伐不止是宋太宗一个人的想法,这是当时北宋上下全体人员的想法,他们都很清楚,北边是一定要收回来的,不然天下不能一统,北边辽人对国家的威胁只会与日俱增。所以在这个休战的时间,北宋的边境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备战姿态,士兵们也从不懈怠。静静等待着攻辽时机到来的那一天。
终于,在辽景宗驾崩后,辽国接任的皇帝是尚未成人、年仅十一的小皇帝、上边有一个太后。当时宋辽边境各种传言,都说辽国新皇帝和太后孤儿寡母,辽国内乱、军事空虚等。于是,趁此时机,宋太宗决定发兵北上攻辽。
老皇帝驾崩,新皇帝年幼、年轻的太后监政,这是多么眼熟的一个情况啊,听起来这也确实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但事实真的如此么
“这位带着幼主的太后,被称为萧太后,大名萧绰。这位萧太后在辽景帝活着的时候就名正言顺地参与了政事,而且有辽景宗的首肯,她更是能够直接自称朕,足见对她的重视。而在华夏的历史上,萧太后执政长达二十七年,是位十分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及改革家,也正是在她执政的期间,辽国达到了最为鼎盛的时期。
西汉初期。
吕雉精神一振。
后世除了有位千古唯一的女皇帝、竟也还有这样有才能的摄政太后出现
主幼母寡,边防未靖,这和她现在何其相似
但又不相似、毕竟刘盈年纪不小了,而汉人和契丹人,对于女性的看法天生就不同吧。她甚至都不用看、也不用听,就知道汉人政权的文人是怎么评价这位萧太后的。无非又是“牝鸡司晨”罢了。只是不知,那位萧太后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