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政策中含有的许多弊端,如青苗法,看起来是让百姓在没有收成的时候,可以由政府借贷养护,不必为了没有粮食而担忧,可实际上,强制了农民的借贷,让农民的负担变得更重。
来自改革史资料整合
免疫法农田水利法皆是如此,看似改善了民生,实际让本就艰难的百姓,越发艰难。还有的条例,皆是或多或少存在弊端,有的更是思虑不足。
再加上人手使用不当,又新旧党的争斗,导致上行不下效,造成了更多的负面,政党不断谏言,最终神宗妥协,导致变法失败。
来自王安石传资料整合
王安石叹息,变法失败,先前看苏轼的时候,他就知道了。
毕竟说过。
只是现在更明白,问题在哪了。
虽然上面只简单的说了几条,确实都是重点。
他本意是想要提高农民的生产力度,却没有考虑到农民的承受能力。
这长此以往下去,就是他的政敌们不对他出手,恐怕百姓们也要开始反抗了。
到那时,自己恐怕就是罪人。
赵顼握着扶手,很是心塞,他好像真的成昏君了,可他现在也确实是想要有一番作为的,想要宋朝变好。
他要引以为戒。
“丞相,是朕错了。”不是说否定了这个变法,而是,明明想要改变局势,明明知道朝堂的问题,却没能进行管控,导致后续一系列的事。
若是他能够强硬一点,或许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王安石对着神宗行了一个大礼“是臣错了,臣过于激进,没能认真思索这些条令中的不适之处,苏轼,欧阳修他们说的对,新法确实很多弊端,是臣着相了,臣肯请陛下,召回欧阳修、梅尧臣、曾巩他们,一起共研新法,为我大宋,开创新的一面。”
他一个人,确实考虑的不全面。
他得承认,力有不逮。
也更得承认,一人容易自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古来自有说法。
赵顼惊讶了,随即又有些疑惑“朕也有此意,只是,为何丞相不言及召回苏卿”
“不可召回苏轼。”王安石直接摇头,“苏轼要走的路,与我们皆不同,他心怀大爱,他更被百姓需要,他是百姓的精神支柱。但臣恳请赐苏轼御前参议的资格,参与臣等之间的决议,这样能更好的让我们知道,百姓需要什么,现在的大宋究竟处在什么情况。”
王安石是真心的认为,百姓更需要苏轼。
苏轼也能更接近百姓。
但凡换了个人,就不一定能够做到这样。
尤其是,现在苏轼盛名在外,他更能深入到百姓中,了解到百姓的苦楚,看到百姓的悲痛,亦能更好的回馈他们。
赵顼并不是真的愚蠢,闻言当即就明白了,点头“准”
“朕立刻派八百里加急,送苏卿一道金牌,允他多地轮查,遇贪官污吏,可先处理在上报,遇天灾人祸,皆可调动周边官府,遇不平,平不平,遇祸患,斩祸患。”
除了王安石,就是欣赏苏轼的大臣,都十分震惊。
更别说是本身还不对付,甚至是和王安石一脉有仇的旧党派,就更是心惊胆跳。
这不亚于一道免死金牌啊。
真是持着它,就可以横行无忌。
各个时空观看的人,则是对这些策令十分惊叹。
在天幕出现相关的变法时,具体的内容就相继出现在了他们脑子里。
他们不得不说,其中很多,确实是非常精妙。
也确实,有一些,限制很大,时间久了容易引起动乱。
世宗位面
柴荣现在真是恨不得立刻让赵匡胤生儿子然后生孙子再生曾孙子,他想要这几位人才啊。
这一个个的,都不凡。
为什么他们就是不生活在自己的朝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