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沿用唐宋婚姻制度,清朝入关后对婚姻法年龄有所规定男满十六,女满十四为法定结婚年龄,同时,家长主婚权在清朝正式在法律上得到确认。
在汉唐时期,女子还拥有主动婚姻权,男女青年也可以因为情投意合去官府登记结婚,这些个人恋爱结婚还是能得到认可的。汉唐官府在盛世时期也明确支持自由恋爱,还会主持许多类似相亲的活动,在活动上男女彼此看上,也是提高婚育率的一项举措。
但是当家长主婚权彻底在法律上得到确认,便意味着自由婚姻彻底消失。再加上明清时期对女子束缚到不能出门,那才是真正的盲婚哑嫁。
华夏古人并不是现代想得,所有的婚姻都只能父母做主,也不是所有的婚姻里都没有爱情。古人同样也追求浪漫爱情,追求夫妻情深,从各朝代流行的民歌、民俗就可以看出,百姓并不是那么墨守成规,一向渴望美好的婚姻。
只是距离我们最近的明清给了现代人对古代人最大的刻板印象。
纵观华夏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婚姻制度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内容是,处处都是维护夫权和男性家长权力,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男人一边花天酒地一边还想娶妻,对他来说,娶妻是属于增加一笔额外财产。对宗族来说,娶妻生子都是大事,因为都是在扩大宗族的人口和势力。
整体来说,我国古代婚姻制度是以儒家思想中的宗法思想为主导,受小农经济发展缓慢的制约。当女性被圈禁在家中,创造的经济价值相对较小,社会价值作用甚微后,地位会更低。
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
度为核心,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基础。
从宗族家庭层面而言,封建社会中有着严格的宗族等级和势力分担。无论是处于祭祀祖先、延续宗族,还是扩大宗族势力,婚姻制度都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工具。
你可以看到,古代婚姻重视仪式和程序,重视身份和结果,娶妻生子对于整个家族都是很重要的大事,女性能不能生育、能不能生出儿子,也是决定了女性日后在宗族身份地位的重要因素。
也可以说,当女性因为生出儿子得到优待,这并不是母系、也不是女权,相反,这是父系权力的体现。
因为你给予了父系想要的儿子,父系赋予你部分权力,让你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维持这个制度,
维持大家族的稳定。
这也是大家经常可以看到为什么生了儿子的女性总喜欢压迫没有生育或者没有生出儿子的女性的原因,她得到权力就是因为“父系”,因为男子,她在压迫女性的时候,其实是属于父系阵营。
多年媳妇熬成婆,婆婆又开始压榨媳妇,逼迫媳妇生儿子。
这样一个死循环,总有人说女性就是嫉妒,就是小心眼,所以嫉妒抢走自己儿子的媳妇、嫉妒比自己更年轻更美貌的媳妇,嫉妒自己没有得到优待媳妇得到了宠爱,嫉妒自己辛苦养大的好儿子对一个外人比对自己更好。
但是,婆媳的伦理纲常,同样带有阶级属性,是属于古代约束儿媳的“孝道”和“妇道”里。
“孝顺舅姑”在女四书多次提及,舅姑指的就是公婆,几乎是古代出嫁妇女必须做到的,带着强烈的阶级属性,这同样是父系给与女性的要求。
我们常说,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很可惜,在父系大家长制度里,就是需要扶持女性来管理、控制女人。当她们压榨女性的时候,她们不是女人,而有另一个名字
父系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