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起源于华夏,这同样是中外学者公认的,全世界的大豆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引自华夏。
因为大豆在华夏名叫“菽”,许多国家文字中大豆一词的发音与“菽”相似
国内部分考古学者认为,早在8000年前,大豆已经被华夏居民开发。
“8000年前华夏是什么时候”嬴政难得有些茫然了。
天幕之前讲四大文明古国对比时,好像也没说过华夏八千年前的历史。
淳于越快速翻自己的笔录,然后肯定道“天幕确实没讲过。”
“想不到,大豆原来历史如此悠久。”嬴政不由感慨。
前面讲桑树7000年历史,感慨都没大豆强烈,因为桑树自身长寿,在遥远的山涧存活,一活就是1600岁。
可是大豆看起来如此渺小,脆弱,低矮,竟然也有8000多年的历史,大豆是怎么活这么久的
2013年,考古专家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通过浮选发现了野生大豆,在10个遗迹单位中获得了距今约85008000年的共131个野生大豆遗存。
到龙山时代,大豆称为居民生活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大豆的最早栽培区域是在黄河流域。
龙山文化以后,殷商之前,距今39003600年间,洛阳皂角树遗址二里头文化层中再次发现大豆,此时的大豆确定为栽培种,即已经经过人工培育后的大豆。
山东省即墨北阡遗址浮选中,周代地层发现了大豆69粒,此时的大豆已然是完全驯化的作物,属于栽培大豆的成熟阶段。
通过这些考古资料可见,东北、华东、华北、华中、洗白等多地均出土过春秋时期以前的半栽培或者栽培大豆品种,大豆从野生逐渐被栽培驯化,到商周以后已经趋于成熟。
一系列的考古历史可以看到远古时期的先民是如何驯化大豆,并且栽培和食用大豆。
等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先民已经成熟的栽培技术,大豆迅速上升到主食的地位。
“菽粟不足,未生不禁,民必有饥饿之色。”李斯遥望着天幕上熟悉的大豆,念出了管子里的词句。
“圣人治天下,使得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淳于越瞥了竞争对手一眼,念出孟子里的话语。
秦汉时期,大豆依然是重要的粮食作物。
尤其是秦朝,不止百姓,官吏里也有继续吃豆饭的。
所以上到帝王将相,下到民间百姓,对大豆的种植十分重视。
官吏在感叹菽对于国家社稷的重要,百姓实在的想到了它的口感“豆饭豆粥虽然不好吃,好歹能活命。”
家里的小孩听到豆饭就撅嘴“我不喜欢吃豆饭”
大人一巴掌拍过去“有得吃就不错了,还挑三拣四”
大人对小孩的挑剔完全不放在心上,一心想着庄稼
地里的事。
如果不是大豆长得好,
就家里那点粟,
全家早饿死了。
粟米饭口感好,味道也更好,他不喜欢吃吗但是奈何产量低,也不知道学着天幕堆肥之后,产量能不能提高点。
汉朝时期,粟和麦的主食地位上升,大豆种植面积开始下降。
汉武帝时期,大豆的种植比例从战国时期的25下降到8左右,但是种植范围更加广阔,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发展,西到四川,东至长江三角洲,北到河北、内蒙古,南到浙江,百姓种植大豆越来越普遍,成为民间常用的主要粮食和救灾救荒食物。
从西汉到东汉,小麦的种植越发普遍,粟、麦、稻逐渐成为主要主粮,大豆开始退出主食,发展成了重要的农副产品。
秦朝时期,农人在家中看着一堆黑漆漆的豆子,伸出手抓了一颗舔了舔,然后嫌弃地皱起了眉头
“大苦酸咸了些,做得有点失败了。”
秦朝时期,大苦就是指豆豉,早在春秋时期已经有了豆豉。
老秦人看到天幕里做豆豉农人那熟悉的打扮,再看着自己家中的大豆“大豆实在是个好东西,无论是土地贫瘠还是肥沃都可以种植,无论是寒冷还是炎热的气候都能适应。”
“而且消耗的地力少,灾荒之年也能稳定生产。”家中的老人想起往年难熬的饥荒和战乱年份,全靠大豆抗饿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