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想,先保住皇后的命,让二人一起健健康康,长长久久
为此,女医一定要发展,一定要提高质量
在这个考试过程中,成绩卓越者可以一边继续学习,一边担任医官。但那种考试成绩差强人意者或者无长进者,哪怕学习了很多年,也会被取消学习资格。
唐朝时期,把太医署这一机构进一步整顿扩充。
在大唐的医学教育中,有大唐六典留下相关资料,荆咕直接把相关资料打在大屏幕上,并且做出文字解释。
其中,把太医署的医学学生称为“医生”,负责授业的是“医博士”和“助教”。
大唐六典记载师资配置“皇朝武德中,博士一人、助教二人。贞观中,减置一人,又置医师、医工佐之,掌教医生、医博士,掌以医术教授诸生。”
关于分科学习“诸医生,既读诸经,乃分业教习,率二十人,以十一人学体疗,三人学疮肿,三人学少小,二人学耳目口齿,一人学角法,
体疗者七年成,少小及疮肿五年,耳目口齿之疾并角法二年成。”
体疗指的是内科,疮肿是外科,少小是现代的小儿科,耳目口齿类似现代的耳鼻喉科,角法是一种放血疗法,大唐的太医署医生主要学习这五科。
关于学习的教材习本草、甲乙、脉经。”即本草经、甲乙经、脉经。
此外,还有华夏特色的针科、按摩科、咒禁科,学习的主要教科书有明堂、脉诀、黄帝针经,辅助教材有流注、偃侧图、赤乌神针经等。
唐肃宗时期,医学人才的选拔有了“考试登用如国子监法”以及照“明经”,“明法”等科举科目安排的明确规定,有了生徒、贡举、制举、待诏等选举形式,并制定了切于医学实际的考试科目与合格标准,这一点是隋朝没有的。
选拔人才测试的科目从经方术策十问、本草经二问、脉经二问、素问十问、伤寒论二问等医疗著作中出题,能解答七问以上则授予相应医官资格。
“原来医官也可以通过考试来选拔,不错”刘彻感觉又学到一招,非常高兴。但是高兴之余看着满朝文武,恨铁不成钢,“可惜我大汉的医书还是少了些,你们,真让朕失望”
后世皇帝的大臣又能办政务,又能写书写诗词什么的传世,他大汉的大臣们怎么就没留下什么作品呢
刘猪猪很不满
大臣们“”
陛下你要不先看看自己的藏书
在民间连纸张和印刷术都还没普及的大汉,说什么医书太少,多少庶民一辈子都没见过一本“书”
刘彻不管,只负责动嘴“爱卿们,要想青史留名,靠你们打匈奴是不可能了,那就多动动笔,万一流传到后世出名了呢”
大臣们冷漠脸。
呵,什么靠他们打匈奴不可能,怎么不说靠你刘彻长寿还不可能
不是因为大汉医术不够发达,是因为帝王无情,真是个无奈又绝望的消息
可以看到,大唐在教材和医生的人数、医学的分科上发展了更多,但也有不同的地方。
隋朝要更为重视按摩科,设置了按摩师120名,按摩生100名。唐朝时期减少了按摩师、按摩生的数量,但是首先设置了按摩工。
唐朝时期的太医署,规模更大,在校师生近400人;
分科更细,分药学、医学、行政三大科,各科又有细分,如药学就包括中药种植、栽培、采集、储存等;
我们现代医学生本科5年,本硕连读7年,本硕博连读8年。
唐朝时期的太医署也有明确学制,如内科7年学制,外科、儿科5年学制,五官科4年学制等,各科课程安排、考试制度等都有一定规范,还设有专门管理职位如专职太医署令、丞以及府、史、医监、医正等。
同样是在大唐,民间的大夫看得颇为羡慕。
“原来官方的大夫要学那么久,难怪那些太医那么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