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乙的“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组成,原是张仲景金匮要略所载的崔氏八味丸,即“八味肾气丸”,由干地黄、山茱萸、薯蓣、泽泻、丹皮、茯苓、桂枝、附子,钱乙加减化裁后作“地黄丸”,用来当作幼科补剂。
钱乙的做法对后世倡导养阴者起了一定的启发作用。如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益阴肾气丸”,朱丹溪的“大补阴丸”,由黄柏、知母、熟地黄、龟板、独脊髓组成,都是由此方脱化而来。
到明朝医学家龚廷贤、薛己,对肾阴尤为重视,经常给肾阴虚者开“地黄丸”方。钱乙认为小儿纯阳,特意取出张仲景药物中的肉桂、附子,但是薛己再次将其改用之后,在所著的正体类要中,将地黄丸的名字前冠以“六味”,于是“六味地黄丸”之名流传于世。
如今,“六味地黄丸”已经成为华夏中医的一个重要代名词。不仅是滋阴补肾,可以治疗成人因为肾亏出现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状,我国台湾学者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具有抗衰老及抗氧化的作用,对于克服学习和记忆障碍及巩固记忆均有疗效,用药时间愈长,药效越明显,并可预防进行性痴呆及健忘症,如今远销海外,日韩欧美都很受欢迎
钱乙“”
懂了。
演变着演变着,就成了后世的“男人最爱”
可是他的“地黄丸”,最开始真的只是儿科专用
明朝薛己连忙对着自己的病人道“你看,我的六味地黄丸真的治肾虚有效果,我没骗你吧”
病人哈哈一笑,大方掏银子,还不忘调侃“恭喜薛神医,青史留名”
薛己尴尬地笑了笑,这种留名法,不知道会不会被人骂
尤其这天幕,不知道多少人能看到万一医学老祖宗张仲景和这地黄丸主人钱乙都能看到,会不会想揍他
因此,有人认为钱乙是开辟滋阴派的先驱。
此外,钱乙还创制了许多有效的方剂。
荆咕直接把钱乙的方剂列举在天幕上,实在是许多都很眼熟,至今仍在使用。
比如痘疹初起的升麻葛根汤,治小儿心热的导赤散,由生地黄、甘草、木通组成;
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的泻白散,即泻肺散,由桑白皮、地骨皮、生甘草组成;
治肝肾阴虚、目鸣、囟门不合的地黄丸,治脾胃虚寒、消化不良的异功散,治肺寒咳嗽的百部丸,治疗寄生虫病的安虫散,使君子丸等等,迄今还是临床常用的名方。
南宋时期,北方偏远的山村里,依然有穷苦
的百姓看不起病,也领不到朝廷发放的药物。
天幕这种看似遥远的影像,对他们来说反而是最近的帮助。
一户靠打猎为生的猎户激动地催促妻子“好详细快抄快抄”
“有了这方子,日后我家孩子也可以有病自己治”
妻子是因为战争流落到村中的秀才的女儿,是家中唯一识字会写字的人,此时一边忙着记录天幕上的药方,一边头也不抬道“天幕说了,有病要去看医生。”
“我若是看得起自然要找医生,这不是看不起嘛,哎。”猎户也很惆怅,但那又有什么办法。
他们这一片地区属于金人占领的沦陷区,没有田地,还总是被金人剥削,别说正常看病,有大夫也不敢往这块地跑。
猎户看着这一片在外人眼里最危险、但是对于他们一家来说是最大的生存保障的深山道:“若是天幕把药草的模样和图片也放出来就好了,日后家里见到也能去找找,不说自己配药,也可以卖草药挣钱日后的看病钱。”
靠山吃山,他靠着山林能打猎换取粮食布帛,维持一家人的生存所需。但是山林还有无数的植物,可惜他不认识,不然比面临野兽危险小多了。
妻子道“你说的有道理,没准后面会有,我们留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