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都是布衣,但的确大才”嬴政眼里闪过一丝野心,他也想,拥有自己的一匹布衣大才
到秦朝时期,项羽见始皇巡幸,敢说要取而代之,刘邦见到始皇帝,说大丈夫当如此。所以,也就有了陈胜说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胜举兵后,民间起义军四起,六国旧贵族同样起兵,但是时代不再属于旧贵族,哪怕是一心想要复国的张良,最终也放弃了韩国。
汉高祖时期,刘邦突然有些想念郦食其了。
当年的楚汉之争期间,汉军里同样有人提议,与其他起义军一样,应当拥立六国之后。
比如郦食其,就曾经这样劝告刘邦,只不过被拒绝了。
“还得是子房厉害。”刘邦看向远处,想起了已经辞官归隐的张良。
一想到张良,曾经为他立下过汗马功劳但是最终惨遭齐王田广烹杀的郦食其也被抛在了脑后。
张良虽然是韩宰相的后代,已经看出六国旧贵族的无能,不可能靠立六国之后来分割天下,因此劝诫刘邦不要拥立六国宗室。
果不其然,在楚汉相争的五年中,立六国之后者皆亡,布衣取而代之相继兴起,刘邦带着一群布衣笑到了最后。
到汉朝初立时,张良是汉初开国大臣中身份最尊贵的旧贵族,其他的勉强算上层阶级的,张苍曾任秦御史,叔孙通是秦博士,萧何是沛县主吏掾,曹参是沛县狱吏。
然后是王陵、陆贾等无官职的平民,称为“白徒”。此外,刘邦的那一群开国功臣老乡们,樊哙是杀狗的,周勃是办丧事的,灌婴是卖缯的,娄敬是车夫,韩信出身普通,彭越、黥布则本是群盗。然而这些人最终都出将入相。
而作为名士,范增失意而死,张耳、陈馀等无处施展本领,名士也无处大展拳脚。
这一时期,嬴政狂喜。
想什么来什么,这里面也有不少人天幕之前从未提过,这下可好,说的如此清楚,他可以一网打尽了
“来人,速速去寻找天幕上提到的这些人”
他现在已经找到的主要是刘邦、萧何、吕雉等在汉初身居高位屡次被天幕提到的,还有韩信、张良这样后世封神的大才。现在又来了在周勃、灌婴、娄敬等好多人,嬴政感觉自己可以把汉初的朝廷一锅端。
嬴政看着天幕的眼
神顿时无比深情天幕继续多说点,朕爱听
被嬴政派遣出去的刘邦,此时离开了大秦的国境,还不知道,自己出一趟远门,所有的墙角全被挖了
现在我们回到文化上,先看看秦朝的文字与文化。
众所周知,秦朝使用的文字是秦篆,也是秦始皇的功绩“书同文”。
天幕放出了让嬴政和李斯等人都觉得很熟悉的图片,来自“琅琊台刻石”的拓片细节,和经历了千年时光已经有些模糊的琅琊台刻石。
李斯无比激动这是他写得
难道今天作为大秦代表的文人是他吗
近代著名学者罗振玉、王国维在研究始皇统一文字时,发现战国时通行籀文和古文,六国采用古文,秦和周采用籀文。
秦兴起于西周旧地,故继承了周的文字。六国文字则可能传自殷商,所以字体有差异。始皇时代以籀文为基础作秦篆,六国使用的文字遭到废除,这就是“书同文”。
籀文,是古汉字中的一种书体,又称为“大篆”、“籀书”,起源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籀文的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被称为“石刻之祖”。
天幕放出了在故宫博物馆石鼓馆拍摄的图片,那黑色的石鼓因为距离遥远看起来字迹模糊,但是荆咕体贴地放上了局部的文字,十分清晰,只是有些断断续续。
对某些人来说,即使不完整看起来也格外的熟悉。
嬴政看着上面的文字,微微挑眉“秦王出猎的故事,这是文公还是穆公时期的猎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