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汉及以前,琵琶是很多弹弦乐器的统称长柄的、短柄的、圆形的、梨形的、木面的、皮面的、弦数多一些的、弦数少一些的,都叫做琵琶。
“琵”和“琶”原本就是表达弹奏手法的两个动词:“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弹。换言之,“琵”和“琶”就是现在右手指法中的“弹”和“挑”。
在早期的演奏中,凡以“弹”和“挑”作为主要演奏手法的乐器,概称为“琵琶”。当时的琵琶,可以说是一个大家族,弹奏方法也与现代有些不同。
比如现代的琵琶一般是竖着抱,但是看敦煌壁画就知道,里面的琵琶都是横抱,在很多古画也能看到。
武曌看着天幕上的阮,觉得有些眼熟,想起了自己得到过的一件古董“阮的确是阮咸发明的,应该是根据琵琶发明的。”
上官婉儿突然看着武曌一笑“陛下,还记得您的巴蜀铜器吗”
上官婉儿冲着武曌俏皮地渣渣呀,武曌突然轻轻一拍椅子扶手“朕想起来了蜀人蒯朗在古墓中发现了一件铜器,就是这样,身正圆似琵琶,当时的太常少卿元行冲认为,此阮咸所作乐器也。命易以木,弦之,其声亮雅,乐家谓之阮咸。,后来阮咸就在大唐重新流行起来。”
大唐对音乐很包容,有汉人的乐器,也有胡人的乐器。
就算古墓里的铜器不是阮咸,重新流行起来也没什么,后来宫中的宫廷乐队里就多了一样来自魏晋的“阮咸”,民间也受到影响,开始流行。
到天宝年间,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首诗的标题为和令狐仆射小饮听阮咸,很明确地描写了听“阮咸”的过程,说明在大唐已经比较普及。
宋朝以后,阮声渐衰,曲谱失传,声音清脆悦耳,高亢明亮的月琴、柳琴等与阮形制相似的乐器开始出现并逐渐取代了阮的伴奏伴唱地位。
唐朝的阮形制是最成熟也最规范的,但是华夏本土已经失传,目前现存最完整的唐制阮是现藏于日本奈良正仓院的螺钿紫檀阮。
刚刚为自己传播发扬“阮咸”的武曌还没高兴几秒,就听到最完整的唐制阮又存在日本
武曌语气淡淡“朕记得有一柄大唐的琵琶也存在日本”
上官婉儿收敛笑容,恭敬道“是的,大唐的螺钿紫檀五弦琵琶,也是后世仅存的一柄五弦琵琶,是孤品。”
武曌“哼”
太平公主语气不满“还是李隆基赠送给日本圣武天皇的赠礼,也藏在这个正仓院。”
“不满有什么用,不想被别人抢走,就自己抢回来。”武曌冷冷道。
太平公主微微一愣,眼神有些晦暗。
母亲这话,让她抢的,到底是这藏于日本的阮和琵琶,还是
李隆基的皇位
可能有人要问,现代的“阮”不是还有低阮、中阮、小阮、大阮等系列“阮咸”吗那是建国后,在1949年我国组建了民族乐团后,音乐家重新改良的。
喜爱舞文弄墨的赵光义对乐器也有点爱好,听到这里又是一阵哀叹“宋朝以后衰落的又是那元朝”
赵匡胤淡淡瞥了一眼弟弟“蒙古人好战,重要工匠和医者,对音乐这种很可能完全没兴趣。”
赵光义“哎”
赵匡胤看着他这怂样就来气“长吁短叹算什么本事,有本事打赢蒙古人”
赵光义立刻来了精神“对皇兄,你多给我点兵我练练,我经验多了以后就能打蒙古人了”
话音一落,满朝武将齐齐紧张地看了过来,连文官也紧张了国库不丰,无论是打败仗还是赔款都赔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