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一个非常重利、重实用性的朝代,在文化上就显示它更在意能治病的医学、能带来更多赋税的商业,对儒学的文人需求并没有那么大,所以科举次数有限。
那么大量的文人到哪里去了呢
一部分,是隐士;
“这蒙古人动不动屠城,果然不得民心”
刘邦对隐士非常熟悉。
一部分隐士是不愿意接受新朝的前朝遗民,包括前朝的宗亲贵族、大臣等等;
一部分是觉得前朝更好的文人,这一种随着天下安定也可能投效新朝。
汉初也有不少隐士,宁愿归隐山林也不愿意出山做官。
刘邦只要一想宋朝那么重视文人,到了元朝突然连科举都不开了,就幸灾乐祸地看笑话。
这元朝的隐士,恐怕不少吧
一部分,是小吏,是元朝特有的儒吏;
文人们听到“儒吏”,比听到元朝不开科举还要愤怒。
不开科举可以理解为蒙古人重武轻文,没文化还不重视文化,但是文人去当小吏,在他们看来这就是折辱人
要知道,唐宋时期,有些举子被安排到地方上当“吏”,是宁愿辞官不去,也不会去当“吏”。
这也就是人虎传类似的故事。
对讲究颜面的世家来说,一开始当“吏”,一辈子都被人看不起,这时候可不流行什么从下往上升。
宋朝时期,金陵李恒虽然是进士出身,因为贫困给小吏凌立义的父亲写了墓志铭,就被世人瞧不起。
整个唐宋,“吏”无品级,文人一向鄙薄,称之为“胥吏”“吏役”,唐人沈千运直呼小吏“谁能做小吏,走风尘下乎。”宋朝也是“尚文贵儒而贱吏”。
然后到了元朝,儒生想进官场,普遍得从“吏”做起“吏出于儒,儒吏合一”。
还有一部分,就是进入市井求生,形成了特有的“浪子文化”。
元朝的俗文学作家,从文人雅士中分离出去,从雅入俗,投入俗文化的创作中,创造了俗文学的辉煌。
这就是“元曲”辉煌的原因,也叫做“元杂剧”。
李隆基眼睛嗖的亮了。
原来还可以这样,文人由雅入俗
他一直很喜欢戏曲,甚至自己还会亲自扮成丑角上台演出,还在宫中设了梨园和诸多戏子来演戏。
但是天幕骂他奢靡的次数太多,现在再那么大动干戈一定会被大臣上谏,不如,让文人去写
民间戏剧文化发展起来了,自己直接去看,岂不是美哉
华夏古典戏曲发源于先秦,至宋、金时期,宋杂剧、金院本的出现,标志着戏曲的成熟。到了元朝,杂剧大盛,迎来了第一个戏曲高峰期。
因为大量文人的加入,元杂剧的题材丰富,内容多样,出现了历史戏、公案戏、神仙道化戏等,爱情婚姻戏是元
杂剧中数量最多、比例最高的。
在元朝以前,唐宋文人很少下顾戏曲,到明朝,创作戏曲的作者又回到了文人圈子和书斋里,元朝杂剧作家流连于秦楼楚馆,以一种“戏玩”的态度参加书会,许多后世的名家都是“书会才人”。比如马致远就是元贞书会才人,还有“玉京书会”“武林书会”“九山书会”等等。
书会才人是一个固定创作群体,里面的浪子们以自己的浪子生涯自豪,“浪子”这个在宋朝为士人所不齿的头衔,在元朝引以为荣。
关汉卿一边搂着一位名妓,喝着名妓送来唇边的美酒,哈哈大笑“我就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破、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
他状若癫狂,但是一声豪气让名妓眼露欢喜,顺着关汉卿的词唱起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