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处渭河流域,土地肥沃水资源充足,受降水等气候影响较小,非常适合农业发展,从此岐山成为周龙兴之地。
周朝立国后人延续了商末气候。周初是处于寒冷期,竹书纪年中就记载了汉水两次大结冰,结冰之后又是大旱,这个过程持续了一百五十余年
相当于百年干旱
文臣武将皆不信,后人厉害但也不是全能,几千年前看不见摸不着的天象变化他们怎么知道
难道是根据后世气温推测出的
他们或许不是不信,而是不愿相信气候与王朝更迭如此密切。
他们皆知天象变化会使农耕受损,却没想到王朝更迭受气候影响,后人说法颠覆他们认识,太过冲击的说词让人下意识想要回避
一定是后人胡言乱语
气候真推动朝代断续,那皇帝还是代天牧民吗
历代君臣太过激励的质问,让房进看到一条绿色弹幕怎么确认古时气候的
房进瞄了眼随口道古气候是门学科,采用方法很多,看地层观地质,测孢粉资料、量地球轨道参数变化等等。
最简单的以动植物遗骨观气候变化,如大象生在热带地区,而古代河南地区有大象活动痕迹,不就表明古时河南气温比现代高
实在不行还能看古书资料,像诗经幽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而吕氏春秋却言九月垫江虫咸俯在穴,岂不说明战国晚期秋节比西周成王时期要早一月
我们小学写的日记,都会记下今天天气如何如何,等过个千万年,说不定也会成为未来人断今气候证据
历代心绪涌动我每日把天象变化记下,也能后世闻名了
春江水暖鸭先知,气温波动让动物开始更新换代上古时期西安等地尚有犀牛等大型动物,周时期就变成獐、竹鼠和貉等中小型兽类。
当然周与现在的气候更不相同,至少陕西目前存在的竹鼠不多,周朝时陕西是温和潮湿气候,现在大部分为中温带季风气候,气候不同地理亦是不同,养出的动物体积更是不同
刘彻拧眉“后人说得太过绝对,今汉中郡仍有犀牛、野牛等大型兽类,怎么会只剩小物”
不提深山之兽,仅上林苑就饲养着许多奇珍兽类,供人狩猎。
太宗临终时下旨薄葬,为显帝王之贵先皇命多兽类从葬,金雕、褐马鸡、丹顶鹤、虎、梅花鹿、孔雀、野牛等等,有汉土兽类亦有海外进贡奇珍。
怎能言中原无大型兽类所以天象之说亦有缺漏
他刘彻还是昊天之子,代天牧民乃天命所归
百余年后寒冷期结束,周气候开始上升,但干旱仍没有得到缓解,年前,历宣王即位后干旱更是年年来访,无论周朝如何祈求上天下雨、举国救灾都无法挽回西周颓势。
干旱模式下周王室开始向南方鄂侯御方、虎方等蛮族进行不臣、不贡的征伐,想重新占据温暖湿润的长江流域,为自身开拓生存空间。
同样干冷的气候下,北方变得荒凉难以放牧,在气候变迁下猃狁等戎狄开始内迁攻向周王室。
面对北方戎狄,周王室采用要服模式将敌抵御境外,让其成为服贡者。
对南方则是积极扩张,谋求新的生存资源,所以终西周一代都是坚持北守南拓政策
苏轼挠了挠脸,原来后人是这样看待周征伐不臣之族的吗
从气候变迁看历代起落
在天下学子认知中,周宣王征伐南方蛮夷,是因蛮夷不尊王令,不对周称臣甚至反叛周王,周乃天下之中,当有资格对不服之臣进行讨伐。
怎么在后人口中就成了周活不下去就去抢南方蛮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