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火箭炮开始发射。天还没有完全亮,还有一点黑。当火箭炮的炮弹呼啸着腾空飞起的时候,显得特别耀眼,就像一条条火龙在微暗的天空飞过,视觉冲击力特别强;其中两个正面机位的镜头给人的感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因为这两个镜头中炮弹是朝着观众飞来,然后观众从头顶飞过去的。
在场战士大多参加过对越作战,见识过我军万炮齐发轰击越军阵地。不过此次此刻,他们在银幕上看到我军炮击越军阵地的场面,还是觉得非常震撼。
随后部队冲锋的戏大部分是手持摄影,其中有很多镜头是曾练平和张一谋像战地摄影师那样,在现场抓拍的,具有极强的真实感和代入感,很多战士们简直觉得像是在看去年对越作战时的纪录片似的。
战争戏放完,镜头切到山顶,开始放燕双鹰与阮雄的匕首战。剧组很多人都知道为了拍这场戏,许望秋专门从香江请来袁合平,并为此花了几十万。不少人对此颇为不解,请袁合平的钱都可以拍一部电影了,花那么多钱就为了一场戏,有必要吗?现在终于要看到这场戏了,他们都想看看这个钱花的值不值。
大银幕上,过肩镜头,拍阮雄从地面站起来,冷冷地看着燕双鹰;同样是过肩镜头,不过这次镜头给了燕双鹰,他从地面站起来,冷冷地看着阮雄。接下来依然是过肩镜头,景别是中景,阮雄伸手拔出匕首;随后是匕首的特写。中景镜头,阮雄右手握着匕首快速冲向燕双鹰……
新中国成立后内地一直没有动作片,而战争片和惊险片中虽然有打斗戏,但都处理得极为简单。因为国家认为血腥暴力是低级趣味,不应该渲染。不过随着运动结束,电影人开始了各种探索,电影里的打斗戏逐渐变多。比如去年的《405谋杀案》中有老公安与敌人打斗的戏;今年的《带手铐的旅客》更是有大量的打戏。不过由于内地电影人缺拍打戏的经验,跟香江的动作片一比,差距十分明显。
不过在看到《猎鹰》的打戏之后,几乎所有人都被彻底震惊了。因为这场战斗的爆裂程度和精彩程度都大大超出了他们的想象。纪录片式所以运镜营造出的感染力,再加上极富视觉冲击力的综合镜头运用,让这场打戏显示出惊人的魅力。
袁合平是《猎鹰》的武术指导,这场匕首战的动作全部是由他设计的,不过这场戏的镜头却是由许望秋定的,因此这场匕首战的风格跟其他香江电影的打斗风格相差极大。香江电影的打戏讲究的是动作流畅漂亮,采用的都是固定机位拍摄,一招一式都非常清楚。而《猎鹰》采用的是手持摄影,镜头比较晃,加上剪接速度特别快,视觉冲击力特别强。
《猎鹰》的剪辑方式也跟香江动作片也有很大不同,采用的是快速剪辑,而且有大量的主观镜头。如果是袁合平自己拍阮雄连续用匕首刺向燕双鹰,而燕双鹰闪身夺过,可能一个镜头就完成了。《猎鹰》的拍法是先拍阮雄出刀刺向燕双鹰,紧接着镜头切到燕双鹰视角,阮雄用匕首一刀一刀刺向镜头;紧接着切到阮雄视角,手里的刀对着燕双鹰挥去,而燕双鹰闪开了。采用主观镜头,当刀对着镜头刺来的时候,观众就感觉刀是自己向自己刺来的,带来的临场感和紧张感比其他动作片要强得多。
商业电影追求的其实就是带入感,《猎鹰》在这一点上做得极好。镜头随着匕首的挥舞快速晃动的时候只聚焦在特写上,就跟人的眼睛在视线下快速捕捉的物品一样,只能注意到某一样东西,将观众真正带入了角色中。当燕双鹰被阮雄压制的时候,观众感觉到了空前的压力,就好像自己被压制;当最后燕双鹰反败为胜,干掉阮雄的时候,观众就感谢像自己干掉了阮雄似的,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
由于样片只有十多分钟,实在太短了。在放完一遍后,放映员就又放了一遍。等到两遍电影放完,现场的灯光亮起,剧组的工作人员都噼噼啪啪地鼓起掌来,战士们见剧组工作人员鼓掌也跟着鼓掌。整个现场顿时掌声如雷,每个人眼睛里都闪动着兴奋的光芒。
“可惜导演不给我安排打戏,要是给我也安排这样一段打戏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