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知柳皱眉道:“那我来拍不会被屏蔽吗?”
许望秋翻了翻白眼:“你又不是主角,你拍这部电影只会被提几句,不会被屏蔽。”
吴知柳郁闷地道:“那也比我好多了,你拍电影好歹还能露脸,我就只能被提几句。”
“谁让你是配角呢,配角不就是为了衬托主角的光辉形象而存在的嘛。行了,不扯这些没用的。还是说你这个剧本。”许望秋瞎扯几句,回到了正题上,“你这个剧本整体结构还可以,但感觉还比较粗糙,细节上还需要打磨。电影最后处理得不好。我觉得最后以刘老庄连举行新兵入连仪式比较好。我不知道刘老庄连的入连仪式是什么样,但我听我哥说过他们连的入连仪式,是非常动人的。”
许望秋站起来,现场演示入连仪式:“许望川!到!你是白刃格斗英雄连第多少名士兵?我是白刃格斗英雄连第二千三百九十七名士兵,我为我自己骄傲,我为我之前的二千三百九十六人骄傲!张成!到!我们连有多少年历史?我们连诞生于1938年,至今有34年的历史,在这34年里,参加了两百多场战斗,捍卫了军人的荣誉……”
他轻轻呼了口气:“我哥退伍好几年了,但说到入连仪式依然会激动。我哥他们连跟刘老庄连的入连仪式可能会有差别,但大致流程应该差不多。入连仪式拍出来会非常有力量,象征着一种传承,说明刘老庄八十二烈士他们的精神没有被遗忘,依然被传承着。这样处理比直接打一段文字更有力量,也更加动人。”
虽然许望秋只是简直演示了一下,但吴知柳依然觉得觉得激动人心。他觉得将入连仪式作为电影的结尾是非常妙的主意,就道:“我拿回去改。”
吴知柳离开后不久,刘衡带着《十三将士归玉门》剧本来了。
刘衡不但将《十三将士归玉门》的剧本写出来了,而且写了两稿。第一稿是从耿恭的角度写的,讲耿恭他们是如何坚守,以及最后如何返回玉门关的;另外一稿则是从范羌的角度来讲,讲范羌如何带着两千援军克服重重困难,将耿恭他们带回玉门关的。
由于讲述者不同,所呈现的主题也有所不同。以耿恭为主角这一稿主要讲为什么要守。耿恭他们在缺水缺粮的情况下誓死不降,苦苦坚守了一年多。等到范羌率援军到来的时候,整个队伍只有二十六人。是什么支撑着耿恭他们坚守到最后,是这一稿想要呈现的。
以范羌为这一稿,主要讲为什么救。在这一稿中关于救不救的讨论出现过两次。一次是朝堂上,大臣之间的辩论。第二次是援军打下柳中城后,就要不要翻过天山去救耿恭再次发生争论。最后救援大军分给了范羌两千士兵,让他带兵救援。为什么要救耿恭他们,花这么大的精力去救耿恭他们到底值不值,是这一稿想要呈现的。
这两稿写得都不错,也都相当有意义,不管哪一稿拍出来,都能拍成好电影。
许望秋觉得以耿恭为主角,故事比较复杂,不但出场人物众多,而且涉及到多座城市。要将这个故事拍出来,不但需要制作大量的铠甲,还需要大量置景,甚至得修一座汉城才行。没有一两千万投资,恐怕是搞不定的。以范羌为主角这一稿,相对来说要简单很多,需要搭建的场景也没那么多,要好拍很多。
权衡之后,许望秋选择了以范羌为主角这一稿。除了更好拍外,他觉得范羌这一稿涉及到生命价值的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