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尉迟恭,尉迟恭刚降唐时,李世民就对他非常信任,任为右一府统军,继续统领八千旧部。在战场上降兵被打散才是正常操作,因为降兵成建制由原来的将军带领,很容易复叛。”
“李世民这种信任让当时很多将领都不太放心,怕尉迟恭反复,竭力劝说他对尉迟恭加以防备。李世民却力排众议,坚持了对尉迟恭的信任。这些个明君在看人上多多少少有些昏君无法理解的天赋啊”
尚未正式归唐,尉迟恭却先生出了绝不负秦王的念头。
尉迟恭手下的兵将则欢呼了起来,虽然他们觉得将军应该归唐,但对自己的前途还是有些担忧。没想到秦王如此雅量,如此一来,他们就不用担心归唐后被拆分到不同人麾下,依旧能追随尉迟将军了。这可是巨唐的国公爷,未来的门神
“尉迟恭并未辜负李世民的信任,对他忠心耿耿。此后太宗每逢危难,身边从没少过尉迟恭,而两人也成了贞观盛世中无数君明臣贤的佳话之一。为什么说是无数呢因为贞观一朝,君臣相和是常规操作。”
“不说程咬金、秦琼、尉迟恭这些换过多个主公的武将,即便是对曾兵临城下,逼得李世民签下他一生最大耻辱渭水之盟的突厥颉利可汗被俘后,李世民也不曾因旧怨辱之。若非颉利可汗病故,太宗还打算委以实权官职。”
“玄武门之变后,太子李建成的旧部,没本事的打发回家,有本事的,李世民就礼贤下士,一一招谕回朝效力。比如曾向李建成建议尽早杀了李世民的魏征,李世民不仅没翻旧账,还动之以情,说服魏征继续为大唐效力,成就了一段以镜为人的千古佳话。”
“魏征追随过反王李密,追随过太子李建成,但无论是李密还是李建成,都不太听得了他的谏言,不将他当一回事。唯独不是他主动选择的主公李世民,才是他的伯乐,对他青睐有加。”
此时,魏征刚随旧主李密投唐不久,自荐去招降李密旧部李勣。李勣收到魏征招降的手书,答应降唐,还派来了使者。就在这期天幕出现的前一天,尚未正式追随太子李建成的魏征见了李勣的使者。
李勣派来的使者带来了他归唐的要求,那就是他要追随秦王殿下,也只愿意追随秦王殿下,这让魏征转辗反侧了一夜。
因李建成为嫡长又是太子,已经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而秦王常年征战,没怎么经手过政务,魏征担忧他不善政务。相较于秦王李世民恩怨过于分明,太子李建成性格仁厚,更符合魏征对仁君的期望。
归唐后,魏征有意投入太子李建成门下,辅佐太子。即便天幕说李世民是明主,魏征也没有妄下论断,想要继续观察一下太子和秦王到底哪个堪为天下之主。可现在天幕却说他未来选了李建成,但李建成死后,还是成了李世民的臣子。
“武德三年,罗艺归唐,手下有二将薛万均和薛万彻兄弟,哥哥薛万均投了秦王麾下,弟弟薛万彻投了李建成门下。玄武门事件中,薛万彻与秦王所部力战不退,甚至反攻秦王府。在李建成死后,薛万彻逃遁南山。”
“李世民没有记恨薛万彻,反赏识其武勇,多次派人招谕,请其复为朝廷效力,拜为将军。后薛万彻在平突厥、薛延陀部、征高句丽时都立下了大功。而薛万彻的旧主罗艺同样结交太子李建成,依旧在贞观朝拜开府仪同三司,位比三公。”
统辖幽、营二州自立,正与众部将一起听天幕的罗艺与薛家兄弟面面相觑。罗艺本该在一年后,权衡利弊才决定投唐,但现在
“万均,本王派你去长安拜见秦王如何”罗艺凶暴狡黠,却很是识时务。若非如此也不会权衡利弊,发现自立没前途就果断投唐了。
自天幕开始说巨唐后,罗艺就发现底下的将士人心浮动,意识到自立非长久之计。与其被逼到绝路再想着降唐,不如早做决断。天幕中他压错宝,都能在秦王手下混个不错的结局,若他在全盛时直接向秦王递了投名状,混个位列三公,岂非比位比三公有前途。
薛万均确认罗艺是真心话后,激动道“主公但有差遣,万均万死不辞”
哪怕天幕没有详说自己之事,薛万均也不担心前程。毕竟主公和弟弟压错宝都能在秦王手下混出头,何况他这个早早投入秦王门下的人。至于他们兄弟投了秦王会不会让罗艺不高兴,薛万均也不担心,比较天幕说了,是罗艺带他们归唐,而非他们兄弟背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