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甲“我、我也不知道,药还没吃呢、”
病人乙“我觉得不错,那小大夫给我扎了几针,立马就没有不舒服了。”
围观群众“真的很便宜吗,你们看病买药花了多少钱”
病人一一回答,果真比其他药铺便宜了将近一半。
围观群众听了,又有一些人走进了太医署。
这些人一部分是得了小病,随便一个大夫都能治好,所以选择价格更便宜的太医署。
还有一部分干脆拿着别家药铺开的方子来这里抓药。
杜荷有些恼怒“这也太过分了”
既然不相信太医署的医术,就不要来占这份便宜啊
李承乾倒是很淡定“我们创建太医署本就是为了减轻百姓看病的负担,何必管他们是来看病还是抓药的。”
至于不信任这也是人之常情,这是每个医馆建立之初都要经历的。看好的小病多了,自然就会有人来看大病,口碑就是靠一个个痊愈的病人建立起来的,李承乾一点也不着急。
他不着急,杜荷却着急“都是来占便宜的,太医署岂不是一直亏本”
李承乾无所谓“当时赚了不少银子,属国买种子的钱也送到了,他们倒乖觉,送来的钱都比当初约定的多,阿耶答应把多出来的这部分给我处理。”
不就是赔钱嘛,他赔得起
杜荷无话可说。
太医署开业了里面的药材非常便宜
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快传遍整个长安。太医署令还特意拿钱在长安日报上打了个广告,就是怕偏僻的地方消息不灵通。
正如李承乾所料,一开始上门求诊的都是些小病小痛,或者只是来抓药,但随着治愈的病人越来越多,逐渐建立了一些口碑,来的人就越来越多了,病症也越来越复杂。
不过两二个月,太医署诊室门口就排起了队。当初很多人觉得太医署建得太大,认为没有那么多人看病,现在都默默闭上了嘴巴。
可见并不是病人不够多,只是从前治不起而已。
长安太医署一炮而红,其他几个重要州府的太医署也开业了。
别的也就罢了,就是银子花的有点快,超出了李承乾的预料。
按照他的计划,富贵人家向好大夫求诊赚的钱,应该可以覆盖打折药材赔进去的钱,达到收支平衡,自给自足。
事实却出乎李承乾的预料,来向好大夫求诊的并不多,远低于他的预期。
这很不合常理,太医署大夫医术好,遇到不会治的病还会向太医院摇人,价格低有钱人家可能不在
乎,还有朝廷背书,怎么也该能在长安药铺中分一杯羹才是,结果只分到了一点残羹冷炙。
李承乾复盘了一下,没觉得太医署的布置有什么大问题,就明白是有人在背后捣鬼。
至于这人是谁,根本就不用想,在长安有这么大影响力,除了世家不做他想。
还得是好几个世家联手做的。
想明白这一点,李承乾就不放在心上了,自从科举之后,世家明白李世民有意削减他们的势力,没少做些小动作反击,然后被李世民啪啪打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