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当然不是儒家的专利,其他学派也都有类似的观点输出。比如庄子说“一心定而王天下”,墨子讲“一同天下”,其实想表达的内涵都是一样的。
在春秋战国这样诸侯混战的破烂环境里,各家学派发展到战国末期,实际上不论
是出于君主的需要还是个人的诉求,都不得不开始发表类似的观点,并且不约而同地开始探讨如何解决统一路线问题。
春秋破烂战国
谢谢你,后世人,给他们破烂环境这样一个犀利的锐评。
怎么你夸百家争鸣的时候那么真情实感,讲李斯下定决心投身动荡的时候那么激情澎湃,到头来对他们的评价竟然是破烂二字啊
他们最起码应该比那什么南北朝,五胡十六国,五代十国什么的来得好吧
比如孟子,他宣讲“王道”,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施行仁政就能使四方臣服。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他尝试走的就是一条文化胜利路线。但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不是文明6,他的构想只能被认定为儒家学者的一种理想主义,和隔壁柏拉图的乌托邦构想平分秋色。
孟子
儒家的亚圣面不改色,对于后世人的调侃连眉梢都没动一下笑死,他堂堂战国著名辩手,敢和多位君王正面对刚的金刚级头铁选手,哪里是旁人轻易几句话就能动摇的
就算那旁人是后世人,站在时间长河的下端比他有了更多的材料可做论证的依据,依旧感慨于他的主张不能施行于世,但那又如何呢
他心中有道,道直而正。后世人也要认可其理想的美好之处,对于他的一些看法加以支持。那么即使此刻与世相违又能如何呢
孟轲可不怕头撞南墙血淋漓。
只不过“柏拉图乌托邦”
那是什么
孟子有点好奇能不能展开说说,他有点想和人辩论一下。
韩非则不然。
在他的著作当中,“天下”这个词总共出现了267次,并且大多都是以“霸天下”“强天下”“一匡天下”这样直白的词汇形式出现,即表明了他对于大一统路线的思考
动用暴力手段。
孝公
孝公
等会等会等会
这个画风,不知道为什么,
“好眼熟啊。”
简单粗暴,他喜欢。
坐在一旁的商鞅却笑了起来,直到孝公转头看他,才反问道“鞅当年说公,难道不也是到了阐述霸道的时候,公才愿意倾听吗”
什么帝道王道的,那种太宏大的东西,他们老秦人压根不感兴趣啊
天幕还不忘紧跟上一句,加深商鞅这句调侃话的力度。
所以,这样的理论,当然会让嬴政看完他的论著之中,就不由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这样夸张的感叹,乃至于愿意为了韩非直接向韩国发兵威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