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我们经常会听到人才在不同国家之间流动甚至坐到高位,以秦国为例,商君列传一开头就写商君是“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卫国公室出身的他先效力魏国,又去了秦国。
最后在秦国位极人臣,能够做到这一步的外国人在战国不算罕见,但在春秋就很少见了。而齐桓公想拜陈完为卿,卿一般是爵位,但是按这里陈完推辞后让他做工正的写法来看,所指的可能是周礼的六卿,是地位最高的六个官职。
无论齐桓公是真心还是客套,他确实非常礼遇陈完。陈完推辞的话语也很精彩。我们之前说左传以记事为主,很少记言,就算记了也大部分是那种马后炮的预言。但这段言的内容很多,而且是符合当时语言习惯的。
他的发言很精彩,翻译成白话体现不出来,建议大家都看看原文,重复的外交辞令却完全看不出重复,甚至说出了花。意思本质很简单,大概是说我这个流亡之人得到您和齐国的宽容,赦免我的罪责,这已经是恩惠了。
我得到了如此多的恩惠,怎么敢接受卿的高位为您召来毁谤呢哪怕死我也要将这样的心声告知于您。诗中有这样的句子“坐在高车上的人招揽我为士,我哪里会不想去呢只是怕旁人的言语罢了。”
恩,这句诗在今天的诗中已经没有了,可能是修的时候筛掉了吧。所以我们也不能像前面的燕燕于飞一样去追究它的典故。但是字面意思大概就是这样,陈完说得非常谦逊的同时,也给齐桓公来了一顿彩虹屁。
总之听完这段话,不知道齐桓公是真被打动了还是我们都懂得那种推拉,最后陈完做了工正。君臣二人十分相得,甚至还会一起喝酒。某次宴饮中都喝到晚上了,齐桓公玩嗨了,说我们点火继续,陈完也很守本分地拒绝了他。
当时臣子宴君要来一卦来表示谨慎,于是陈完借口说我卜了白天的宴饮情况,但是没卜晚上的,所以晚上不敢款待君上。怎么看都是标准的贤臣人设,谁能想到他的后代会走上了反叛之路。
文姜瞥了息妫一眼,她与陈人未曾熟络过,不过见此女性情柔顺,生平也几乎是逆来顺受,还以为陈人大抵如此毕竟是以姻亲而闻名的国家。不过就此前景象来看,这夫妻两人也并非是全然的东风压倒西风。
陈国大抵也是如此,弱小则以柔顺之色示外,实际上难辨忠奸。想必她齐国的那些后人也是被陈人的看似委曲求全所欺,才会沦落至此。
各国之间收留他国流亡的公室子本为常事,尤其是他国公子公孙,谁知会不会有助其复位、从中获利的一日,恩将仇报也并非罕见。就如郑国昔日收留宋公冯,后来他却插手郑国的君位继承,致使郑国自小霸一时而逐渐衰弱。
然取而代之的事情确是文姜难以想象的,更难想象的是姜姓的公族大夫们又是如何容忍此事。难道她姜姓族人死绝了不成
接下来就又是预言了,而且这段预言写得很有趣。说的是当年陈完他老丈人打算把女儿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