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苏轼被贬至惠州的消息后,王古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特地给苏轼送去了一封信,因他与苏轼私交甚笃,在信中他事无巨细地阐述了自己面临的局面。
百越的治理经验t。
听着天幕的讲解,秦始皇的心理很是愉悦。无他,按地理推算,广州大概就是秦朝的百越之地。
什么你说还没有打下来
没关系,快了,过两年就是大秦的了。
秦始皇俨然已经将尚未攻打下来的百越视为自己需要治理的领土之一。
于是热心的隔壁市民苏先生在收到来信后,结合自身多年的治理经验,为广州设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引水方案。
“惟蒲涧山有滴水岩,水所从来,高可引入城”
苏轼的与王敏仲书摆在了天幕上。
与图画相比,文字的介绍更细致,当然对照着看体验更加,李世民就是这样做的。
开凿石槽,承蓄泉水,竹筒多管凿空,首尾相连李世民一边读,一边惊叹于苏轼的奇思妙想。
“利用着由高到低的地势将水引入,再用其他竹管作为分水管道,蓄分蓄分”
到最后足不出户就能享用到淡水而不是咸苦的江水,这设计太妙了。
李世民在心里默默竖起了大拇指。
“引水,储水,运输每个关节都面面俱到。”
一般人给出一个好方案,可能到这里建议就结束了。但是苏轼beike,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饭可以乱吃,话不能乱说啊。”苏轼瞳孔再次地震。
这话苏轼肯定自己没说过。
有了引水方案还不够,万一竹管堵塞了怎么办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忧心忡忡的苏先生又给友人写了第二封信。
每杆上,须钻一小眼,如绿豆大,以小竹针窒之,以验通塞。
好家伙,连后续的检修方案苏轼也一并都给了。按苏轼的方法,如果出现堵塞也不用更换整根竹管,只需要根据小孔的出水与否,就能做出准确的判断,然后更换具体堵塞的某节管道。
说起来这个方法原理也简单,琢磨之后不难理解,但难就难在最开始的提出上。
“这何止是热心呐。”
刘彻很是感动。
“这明明是贴心”
谁看了不说一句,哦苏轼,你的名字叫做完美
苏轼的设计很是巧妙,跟我们今天的自来水系统如出一辙,只不过我们多了几道工序,比如过滤,比如消毒,但这绝对是先进的设计。于是在苏轼和王敏仲的共同努力下,广州人民领先千年,率先喝上了“自来水。”苏轼又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但是这段佳话也有遗憾,美中不足的是,受限于贬官的身份,苏轼一直没机会来广州一览这一工程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