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家和辽国使臣说话的时间阅兵台上的大臣们也反应了过来,难怪各位相公那么淡定,他们要是早知道大宋有这般神器他们也淡定。
此等神器用来攻城再合适不过,什么八牛弩什么霹雳弹,在大炮面前都不够看。
军中要是多配几门大炮,辽国引以为傲的骑兵在他们面前讨不到半点好处。骑兵冲锋需要时间,他们的大炮隔了老远都能开炮,大刀长矛在他们的大炮面前屁都不是。
天大的好事儿啊
朝中主和派比主战派多的多,但是大部分人都是觉得大宋打不过辽国才主和,如今看到这等攻城拔寨的必备利器立刻改换阵营,忽然觉得其实和辽国开战也没什么。
以前觉得打仗费钱费力还不讨好,打了胜仗要花钱,打了败仗不光要花钱还要赔钱,怎么算怎么不划算,不如直接不打。
现在他们的大炮能直接奠定战局胜负,直接没有打败仗的可能,这还有什么不敢打的
契丹人能不讲脸面来劫掠他们,他们为什么不能反过来让契丹人赔他们钱
他们可以打完胜仗然后去找辽国要钱,把辽国曾经对他们做过的事情都做一遍。别说什么大宋礼仪之邦不干那种事情,讲理也得看是什么时候,契丹人先对他们不讲理的,他们凭什么对不讲理的人讲理
孔夫子说过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他们大宋的文人熟读圣贤书,不会连这句话都不知道。真宗皇帝当年签订澶渊之盟是不确定接下来能不能打得过才签的,虽然打了胜仗还赔钱签盟约饱受诟病,但是之后几十年使边疆百姓免受兵燹之灾亦是大功。
功过相抵,不管怎
么说,澶渊之盟对大宋而言并不是坏事,对宋辽两国的百姓而言更是好处远远多于坏处。
边境榷场每年经手的金银何止三十万,宋辽两国打了二十多年的仗,只军费就花了超过三千万。只要忍得下花钱买平安的耻辱,三十万的岁币对大宋而言完全不算什么。
如今和真宗皇帝时不一样,大宋不是当年的大宋,辽国也不是当年的辽国。现在不是能不能确定接下来打不打得过,而是辽国那边要担心他们的战马跑的够不够快。大宋的炮弹不长眼睛,跑的不够快被炸死在战场上他们可不赔。
原本主和的官员在看到大炮的威力后倒戈了一大半,另外一半没有倒戈不是觉得大宋打不过,而是脑子里在计算打仗要花多少钱,这些钱花出去到底值不值。
文臣的反应略显复杂,武将们那边就简单多了。
反正大宋不需要武将有脑子,既然让他们看见火炮了那就没有再收回去的道理。
只要朝廷愿意把火炮给他们拉到大营,就算以后还得天南海北的跑、就算辛辛苦苦练出来的兵要留给继任者、就算运气不好水土不服中道崩殂,只要有大炮在身边他们都愿意打打打打打
什么都别说了,就问什么时候开战
他们带着大炮轰完辽国轰西夏,收拾完这俩总是搞事儿的邻居后再看看周边还有哪个不听话。
唐时的武将没有灭国的功劳就不好意思称名将,他们大宋的武将也想感受感受灭国的风光。
就算打完仗直接收回兵权也没关系,只要有灭国的功劳在,他们凯旋后照样光宗耀祖青史留名。
武将们眼里泛着兴奋的光,看着席位上的辽国使臣像是看大肥肉,好像已经看到将来收复燕云灭掉辽国的威风时刻。
这哪儿是辽国使臣,这分明都是他们的战功,都是他们的大宝贝。
萧禧的心彻底凉了。
他顶着身后如狼似虎的眼神,已经不知道是回到辽国后被辽帝拖出去砍了好,还是直接在汴京的驿馆中自杀好。
左右都是死,要不直接死在这里算了。
只要他死了,什么糟心事儿都追不上他。
那部武经总要他们大辽的重臣都看过,里面分明没有真正有杀伤力的武器,怎会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