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景殊听完小光国公的吐槽,脸上的表情很是精彩。
真的,这小子被官家扫地出门不冤枉,他要是敢在他爹面前那么说,他爹肯定已经挥上藤条了。
男人怎么能说虚就算真虚也不能说
赵仲针托着脸,有一句没一句的说着,“我爹总说手底下的人不够用,这么一看,他肯定要在下一场春闱里培养新人,小郎加油考,争取考个状元惊呆所有人。”
苏景殊搓搓胳膊,“殿下,目标别那么大,放小一点,能考上就很厉害了。”
本来大宋的科考压力就很大,要是西北那边能顺势多拿下
几个州,到时春闱的压力就更大了。
大宋崇文,天南海北只要有人就有学校,西北西南哪个山沟沟里都不放过,汉人多的地方是官学,外族多的地方就设蕃学,蕃学招收那些外族贵族子弟的同时,也同时会有推荐参加礼部科举的名额,鼓励蕃族学生经过学习参加科举考试。
本作者醉酒花间提醒您北宋给苏轼当弟弟的那些年第一时间在更新记住
不要以为那些山沟沟里出来的读书人水平不行,之前还出过一家三代都是进士的融州仫佬族人,考中进士之后回老家做官,又是土著又是进士,直接双重身份来当父母官,比单纯的土司或者朝廷派去的外地官员有威望多了。
西北的蕃学和中原这边也没差哪儿去,西北四路常年和西夏打交道,很多地方都是世代镇守一个地方,打仗的时候真刀真枪,不打仗的时候就在州县招收胡人少年来教他们儒家经典。
忠君爱国,仁义礼智信,总之能洗脑一个是一个。
倒也不是洗脑,而是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让他们知道打仗没好处,和平共处才是好邻居。
这些是他才打听出来的消息,之前他也不知道边关的守将那么有手段。
大宋的军制有问题,自开国之后就是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他以为所有的地方都是这样,没想到西北那边会有祖祖辈辈镇守同一个城池的武将家族,还不只一家。
比如西北种家军,以前只听说杨家将满门忠烈七狼八虎出幽州,西北种家军还真没怎么听过。
当年西夏李元昊崛起,大宋的军队抵挡不住西夏的劫掠,西北百姓惊惧万分,甚至不少人迁到秦岭去躲避。
种世衡种老将军在延州东北两百里的地方建起青涧城,挑选精壮青年数千人训练射骑,杀的西夏闻风不敢进犯,短短几年就在西北边疆建起了一座抗击西夏的新屏障,种老将军屡建奇功,调任到环庆、麟延一带也是走哪儿打哪儿。
种将军去世后,他的八个儿子皆在西北守边关,种家军赫赫威名,在边关没比狄青狄大元帅低调多少。
不打听不知道,一打听吓一跳,简直生猛的不符合大宋的风格。
大宋那么怂,怎么可能有那么猛的军队嘛
别说,还真有。
有汉人出身的种家军,还有鲜卑出身的折家军,折家军甚至比种家军还要出名。
据说折家从从唐代初年就人才辈出,南北朝时期徙居府州,之后内屏中国外攘夷狄,五代诸国和大宋为减轻西顾之忧,皆许其父子兄弟相传世代相袭。
种家人在西北四路轮着驻守,折家是死守府州,历任府州知州全是折家人。
别的州的知州年就走,府州不一样,人家的知州世袭。
果然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虽然他还没行万里路,但是他现在已经能体会到行万里路的好处。
他以为他看的书不少,对朝中事务也不是一无所知,但是具体到某些事情还是两眼一抹黑,不像他爹,问什么都能说的头头是道。
姜还是老的辣,古人诚不欺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