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对敌军三万,大明京营锐卒,不仅压制住了敌军的冲锋,甚至开始对敌军衔尾追杀。
战争已经进入了尾声,胜负已分。
一直到日暮时候,追击才停下,冲锋的三万倭寇,留下了足足上万具尸体,大明军三人一队,在战场上对倭寇进行补刀,防止遗漏。
补刀是个自古以来的好习惯,三人一队,防止敌人的殊死反扑。
第七日,战场才彻底打扫完毕,俘虏一千四百名倭寇,其中也包括了敌人的主帅,酒井忠次。
酒井忠次将会和一百四十名倭寇一起上船,回到大明,用以佐证此次战功。
全歼,大明有严格的定义,消灭敌人九成的有生力量;全部歼灭敌军;使敌人失去全部的抵抗意志,失去重组战斗力的能力。
这三个定义,满足一个,就符合全歼的标准。
熊廷弼用了三千人,完成了他的许诺,全歼了来犯之敌,让敌人失去了重组能力,只能漫山遍野的向着后方溃逃,他没有追击,他来到关东平原的主要目的是占据这里,用自己的办法,试着完成对倭国的王化。
对于战争的结果,熊廷弼并不骄傲,全火器作战对冷兵器的碾压,胜利是理所当然的。
大明军伤七十七人,其中重伤七人,三人不治身亡,此战大明军牺牲二十四人,尸骨会火化,骨灰和身份铁牌安葬在西山英烈祠之中。
熊廷弼在写捷报的时候,却有点犹豫,最终,他在捷报上的第一句话是:善胜者无与战,善战者服上刑。
这两句话,前者出自于《老子》,后者出自于《孟子》,意思是: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会轻易与人交战;好战的人,只会用武力的人、以杀人为美的人,应该受更重的刑罚。
这句话,戚继光经常告诉所有京营锐卒,是讲武学堂上报天子、下救黔首之后,大明京营建军的第二核心理念,在用兵上,虽胜之而不以美,伐之而不以取强,达致王道。
和戚继光一样,善战者不喜战,越是擅长打仗,善于胜利的将领,越不能被骄纵蒙蔽了内心,要对战场始终充满了敬畏。
熊廷弼很年轻,很气盛,他甚至许下宏愿,想要改变倭国眼下的局势,让倭国真的稳定下来,但他从不骄纵。
写完这句话后,熊廷弼把这次战争的经历,写成了详细的战报。
“李大珰,陛下为何对我如此厚爱?”熊廷弼写完了战报,交给李佑恭的时候,面色有些不解。
他觉得自己没什么特殊之处,一个放牛郎而已,但是他知道自己从十岁起,被陛下见到,就得到了陛下绝对的偏爱,哪怕他在倭国称王称霸,陛下似乎都可以容忍。
“陛下求贤若渴。”李佑恭给了一个非常标准的答案,很合理,但似乎又不太够。
“谢陛下圣恩浩荡。”熊廷弼笑了笑,和陛下的笑容一样的阳光灿烂,就像是汉武帝对霍去病那种偏爱,也没什么特别的理由。
“酒井忠次要见你。”李佑恭自己也写了战报,他会和水师一起启程回到大明,正好能赶上十月份的天津州阅舰式。
十月天津州阅舰式每年一次,为大明春秋两阅其中之一,主要是为了证明水师忠诚,忠诚需要陛下亲眼所见。
熊廷弼点头说道:“见一见吧。”
酒井忠次是败军之将,但这一战打的有点无头无脑,熊廷弼必须要亲自问问,问问这酒井忠次,为何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