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核心人员,特别是技术士官,年龄都在60岁以上。
这意味着,很多年轻官兵根本就没有在这些航母上干过,也就不可能直接驾驭航母参与战斗。
在启封后,至少需要花几个月的时间进行适应训练。
即便按照较理想的情况,第一批6艘大型航母能够在一年之内形成战斗力,就非常的不错了。
在海军的战略计划当中,封存航母也只是二线兵力。
简单的说,就是在战争期间,让这些航母留在二线部队,承担反潜护航的任务,以减轻对一线部队的压力,不需要在开战之后耗费资源建造专门的护航航母,从而建造更多的超级航母。
那么,新建航母呢?
显然,那更加是远水救不了近火。
虽然几天之内,论议两院将批准新的造舰规划,放开针对海军的限制,让海军按实际需要建造包括航母在内的战舰,但是就算造船厂立即进入战争状态,建造一艘超级航母也至少需要30个月。
如果把造船厂完成动员的时间也算上,那么第一批超级航母能够在3年内服役,就已经很不错了。
要说的话,因为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所以在大战爆发后开工的首批超级航母,至少需要3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建成。比如在上次大战期间,“行省”级就是在大战爆发3年后加入战斗序列。
能够等到三年之后?
虽然在理论上,纽兰共和国也不可能在3年内获得多少航母,至少在总体兵力上不可能超过梁夏海军,但是纽兰海军只需要在一个方向上,也就是东望洋上作战,不存在得两线作战的问题。
显然,这是帝国海军没有的优势。
如此一来,要想投入足够的兵力,根本不可能。
绕了一圈,问题又绕了回来。
要想在南方次大陆上投入足够的兵力,也就是获得足够大的战略优势,唯一的办法就是赶在三个月内,结束在波沙湾方向的作战行动,从原本用在该方向上的兵力投入到南方次大陆战场上。
不要忘了,之前计划在波沙湾投入6支航母战斗群!
哪怕其中2支得兼顾南方次大陆,只要能够及时完成该方向上的战斗,也能增派4支航母战斗群。
毫无疑问,这有决定性意义。
说得直接一些,如果能够增加4支航母战斗群,帝国海军就能够在面向南方次大陆的战场上独挑大梁。
关键,还能在东望洋保持足够的战略优势。
这样一来,就有望在一年内,也就是顶住了西陆集团的进攻,通过反击夺回了伏尔加河东岸地区,乃至攻占与控制了西骆沙之后,凭借巨大的战略优势,让仍然置身事外的纽兰共和国接受既成事实。
这也是能争取到的最理想的结果。
那么,能够在三个月内结束在波沙湾的作战行动吗?
周涌涛把这个问题抛给了秦风烈,而秦风烈提出了一个要求。
不再限制消耗,也不再对伤亡做强制要求。
如果不计代价,或许能在三个月内解放科威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