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空军与海军一直都是这么做的。
空军是拿“攻-8”改造,而海军是拿“攻-5”改造。
选择攻击机的主要原因,除了电子攻击机不追求机动性之外,还因为重型攻击机拥有更大的内部空间。
至于攻击机的缺陷,比如飞行速度慢,其实不是大问题。
电子攻击机主要伴随攻击机作战,压制敌人的防空系统,因此飞行速度跟同时代的主力攻击持平就够了。
此外,“攻-8”本身就是超音速攻击机,因此“攻-8FZ”的速度并不慢。
相对而言,反到是海军的“攻-5”为了追去大航程,满载的巡航飞行速度比空军的攻击机慢得多。
在进行协同作战的时候,这个问题表现得非常突出。
如果是由海军提供掩护,就需要让电子攻击机提前出发,到约定空域待命,不然没法跟上空军就作战飞机。
因为“攻-5CZ”靠不住,所以空军至今都不肯让已经服役30年的“攻-8FZ”退役。
不过,这也不是说“攻-8FZ”就是十全十美。
相对而言,“攻-8FZ”最大问题,也就是保养麻烦,以及维持的费用太高。
要说,这也是空军不愿意采购太多“攻-8FZ”,宁愿在必要的时候请求海军提供支援的原因。
总而言之,空军一直想要获得一种廉价的,而且性能足够好的电子攻击机。
空军最初打的算盘,是以“战-16”为基础发展电子攻击机。
不过,在国防部干预下,空军不得不妥协,也就是接受国防部的安排,由海军主导专用电子攻击机的研制工作,再由空军与海军联合采购,通过大批量采购降低价格,并简化后勤保障。
海军选择的平台是正在研制的“攻-X”。
道理也很简单,“攻-X”项目由海军主导,海军有绝对的发言权。
按照协议,空军负责电子战子系统的研制工作,理由是空军拥有更丰富的经验。
因为“攻-X”项目一再拖延,所以空军也一直在利用新技术对“攻-8FZ”进行改造,对外宣称是拿“攻-8FZ”测试为下一代电子攻击机研制的武器系统。只是受资金限制,并不是所有的“攻-8FZ”都接受了改造。
在大战爆发前,只有大约50架“攻-8FZ”获得了改造,而且是机龄最短的那一批。
这次投入的就是这些改造过的“攻-8FZ”。
在14日夜间的反击行动中,“攻-8FZ”与“指-10A”才是真正的主力,而且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至于反击所取得的战果,并不存在多大的疑问。
关键在于,投入了这么多的支援飞机,在任何人看来都是大规模反击,没人觉得这只是佯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