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论上,一枚GBU-24B就能摧毁一座大桥!
只要取得成功,梵罗陆军能够在数日之内,攻占与控制萨特莱杰河的东岸,从而取得战略主动权。
可惜的是,这些F-16A/B都没有完成任务。
除了被击落的几架之外,其他F-16A/B都在遭到巴铁战斗机拦截之后,仓惶投下携带的炸弹,并转向逃逸。
至于那些携带普通炸弹,从超低空突防的F-4E,大部分在飞过边境线之后,就胡乱投下炸弹。
其中一些,甚至没有飞过边境线,把炸弹投在了梵罗国境内!
等到梵罗陆军发动进攻,本该被摧毁的8座大桥仍然屹立在萨特莱杰河上。
有趣的是,在梵罗空军发布的战报中,这8座大桥全都被摧毁了。
虽然几个小时之后,由纽兰侦察卫星拍摄的照片就戳穿了梵罗空军的谎言,但是耽搁了几个小时,一切都晚了。
其实,也就是这份战报出了问题。
在首轮突击中,头号任务是完成战场切割。
空军没夺得制空权?
等到地面战斗打响,制空权反到成了次要问题,毕竟巴铁空军算不上强大,战略上处于防守态势。
再说,巴铁空军欠缺有效的打击手段,而且梵罗陆军拥有相当强大的野战防空系统。
在梵罗陆军的装甲洪流面前,巴铁空军那些性能落后的攻击机最多能制造一些麻烦,不可能扭转乾坤。
上次战争就是如此。
站在梵罗陆军的立场上,真正需要关心的,其实就是能不能阻止部署在纵深地带的巴铁装甲部队赶赴前线。
因为国土较为狭长,且宽大的侧面对着梵罗国,所以从战略层面来看,巴铁并没有防御纵深可言。
巴铁的战略防御体系高度依赖梵罗河,以及主要的支流。
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陆战争中,巴铁就因为把陆军主力放在了边境地区,在开战之后遭受重创,基本丧失战场主动权。如果不是巴铁空军拼上了老命,在梁夏帝国增援之前,伊堡就会被梵罗大军攻陷。
此后,巴铁一直把主力部队,也就是重兵集团部署在萨特莱杰河西岸。
只是,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
在开战后,需要3到5天时间来部署这些装甲部队,必须确保萨特莱杰河上的大桥安然无恙。
如果丢掉那些大桥,西岸的主力部队就不可能及时驰援。
在战略上,丢掉萨特莱杰河东岸地区是不可承受的失败!
关键就是,萨特莱杰河汇入干流,也就是梵罗河的地方,恰好在巴铁本土的正中间!
虽然萨特莱杰河东岸是塔尔沙漠,基本上没有居民,少数的城镇都在河道附近,但是靠近交汇处的汗布尔,具有无与伦比的战略价值。只要梵罗军对攻占了这座城镇,就能将巴铁本土分成南北两个战区。
要走到这一步,巴铁军队必然是首尾难顾。
由此不难看出,梵罗陆军的目的,其实就是在开战之后完成战略分割,为消灭巴铁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