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帝国海军早就做过这方面的论证与研究。
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飞航式超音速反舰导弹并不是最佳选择。哪怕能够解决制导方面的问题,让命中率达到海军提出的指标,也有更理想,或者说更划算的选择。
比如,用弹道导弹充当载具,直接把具备反舰能力的弹头投送到几千千米之外。
可惜的是,受各种因素影响,海军的研究到此为止。
最主要的原因,其实是在进行相关论证的时候,海军没有可用的弹道导弹,也没有研制弹道导弹的优先权。如果提出可以用弹道导弹执行反舰任务,空军与陆军肯定会扑是来,抢走属于海军的项目。
不过,这里面同样有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
正是如此,在西陆集团尽全力发展超音速反舰导弹,连纽兰共和国都有所作为,帝国海军仍然坚持使用亚音速反舰导弹。
不过,KD-30B可不是普通的反舰导弹。
这是一种隐身反舰导弹!
之前已经提到,帝国海军面对的最严重的问题,并非如何干掉敌人的战舰,而是如何保住自己的战舰。
换句话说,也就是拦截反舰导弹。
在研究如何拦截反舰导弹的时候,帝国海军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相对而言,及时发现反舰导弹的难度,远远超过拦截反舰导弹的难度。或者说,只要能够及时发现射来的反舰导弹,依靠现有的防空系统,一般都能够成功拦截,而适当改进防空系统,还能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拦截概率。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才投入巨资,研制了用在“青州”级上的相控阵雷达。
只是,这个发现也让帝国海军认识到。提高反舰导弹的突防概率,未必得依靠速度,降低反舰导弹的信号特征,也就是降低被发现的概率,同样能提高突防效率,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水准。
这就是发展隐身反舰导弹的理论基础。
其实,这个道理并不难明白。只可惜,并非都觉得有此必要。
道理也很简单,与战舰,哪怕是与战斗机相比,反舰导弹的目标特征都很微弱,本身就拥有很强的隐蔽性。比如说,AGM-84“鱼叉”这个级别的反舰导弹,RCS值一般都不会超过0.1平方米,而A-7轻型攻击机的RCS值超过20平方米,F-14B重型战斗机的RCS值更是在50平方米左右。
只是,在越来越先进的防空系统面前,反舰导弹的信号特征已经足够明显。
那么,在理论上把RCS值降低几个数量级,必然能够提高反舰导弹的突防效率。
至于这个理论是否正确,很快就会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