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更强的自卫能力,不但能应付敌人的防空战斗机,也意味着在遭到拦截之后,不需要立即转向返航。
如果需要,甚至能强行突防。
比如F/A-18D,在海平面的最大飞行速度都超过了音速,高空速度达到了1.8马赫。虽然比F-14B这样的重型制空战斗机慢得多,但是能以更快的速度飞行,也就意味着有更多的战术选择。
不算航程,F/A-18D执行侦察任务的能力确实超过了A-6D.
要说的话,1500千米的作战半径其实也够了,毕竟A-6D在挂上4枚反舰导弹之后,作战半径也就只有这么远。
如果考虑到时间敏感性,也就是常说的时效性,再远也没有意义。
只是,F/A-18D根本就不是隐身飞机。如果是在中高空飞行,那么在很远之外就会被敌人的预警机与防空战舰发现,然后遭到战斗机拦截,或者是遭到防空导弹攻击,同样无法突破舰队防空网。
针对这个问题,除了要在战术上取巧之外,还要在技术上下功夫。
按照安排,这些F/A-18D在到达侦察海域之后,都降低到超低空,尽量把飞行高度控制在50米以下。
这个高度,已经处于防空战舰的探测盲区。
即便是预警机,对超低空目标的探测距离也不会远到哪里去,通常在300千米左右,而且受到海面反射产生的干扰,识别与锁定距离都在200千米以内。如果天气太糟糕,还会进一步缩短。
不过,这不是关键所在。
每架F/A-18D挂了两具任务吊舱,其中的一具搭载的是光学侦察设备,另外一具是电子对抗吊舱。
该吊舱内,有一套完整的电子侦察与对抗设备。
关键还有,这套设备不但能探测到防空战舰搭载的对空搜索雷达发出的电磁波,对预警机也一样。
其实,这就是一部雷达告警设备。
依靠这套设备,侦察机能及时知道是否被敌人发现,并且在遭到攻击之前进行规避。
此外,还能够根据截获的无线电信号,对敌人的探测平台做出大致判断,比如是不是防空巡洋舰。
要说的话,被动探测本身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侦察手段。
其实,就是靠这种侦察吊舱,那架F/A-18D才及时的发现预警机,并且沿着预警机的探测边缘渗透了梁夏舰队的防空圈,在继续向西南方向飞行的时候,遇到了那艘“青州”级防空巡洋舰。
到这一步,已经足够了。
“青州”级是梁夏海军,乃至全球最先进的防空巡洋舰,跟纽兰海军的“提康”级旗鼓相当,准确说还要强大一些,主要是采用了全新的舰体,而不是像“提康”级那样,用驱逐舰的舰体凑合。
关键就是,“青州”级的数量并不多。
在大战爆发前,服役的也才20多艘,全都编在航母战斗群里面,负责为航母提供直接掩护。
也就是说,在那艘“青州”级附近肯定有一艘航母。
用防空巡洋舰引开敌人的侦察机?
显然是想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