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正常编制体系内,梁夏海军的一支舰载航空兵联队有2支多用途战斗机大队,但是在执行高强度制海作战任务时,往往会用重型战斗机或者是重型攻击机,替换掉1个多用途战斗机大队。
这么一来,依靠24架“战-12”与2艘防空巡洋舰,哪怕把其他战舰,以及航母自身的防空能力算上,在一次战斗当中,也就能够拦截大约300枚反舰导弹。关键是,这还是理想情况下所能取得的结果。
显然,实战状态肯定算不上理想。
那么,动用480枚反舰导弹,哪怕完备率仅有80%,也就是发射出去的反舰导弹总共只有380枚左右,在除掉被梁夏舰队击落的导弹之后,剩下的几十枚反舰导弹也能彻底消灭一支航母战斗群。
其实,这就是斯塔克拟定打击计划的主要理论依据。
至于攻击结果,并没有超出预料。
在轰炸机投射导弹之后,那些前出的梁夏战斗机就撤了回去,准确的说是不再跟护航战斗机纠缠。
只是,护航的F-14B并没有转向返航。
按斯塔克做的安排,这些护航战斗机继续向西突击,除了阻止防空战斗机拦截轰炸机发射的反舰导弹之外,还肩负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使命。对攻击结果进行甄别,确认第六十一特混舰队是否已经丧失战斗力。
关键还有,有没有必要进行补充轰炸。
为此,3个中队的领队长机,都在左侧发动机吊舱下方外挂点上,挂了一具专门的侦查吊舱。
通过跟在后面的EA-6B,以及在第51特混舰队外围的E-2C充当通信中继结点,舰队司令部能够及时获得由F-14B拍摄到的照片,从而立即对照片进行甄别分析,以确定下一步的作战安排。
正是如此,在攻击行动开始之后,史密斯就去了下方的作战指挥中心。
他在第一时间,向斯塔克汇报了攻击结果。
之前由EA-6B通过被动手段探测到的那艘航母已经遭到重创,而且从外形尺寸来看,确实是一艘“薛远征”级超级航母。从毁伤情况来看,该航母就算不会沉没,也肯定无法继续作战。
此外,还有包括1艘巡洋舰与2艘驱逐舰在内的数艘战舰被导弹击中。
显然,攻击结果可以说是非常的理想。
算上第一轮攻击取得的战果,已经“干掉”了两艘超级航母,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已经是名存实亡。
击沉那2艘已经丧失了作战能力,连护航战舰都所剩无几的航母,并不是什么难事。
只是,斯塔克现在考虑的并不是这个问题。或者说,他并有因为取得的巨大战果而喜出望外。
道理也很简单,参与战斗的防空战斗机总共没有超过10架。
之前,史密斯推断第六十一特混舰队的重型战斗机番了一倍,一艘航母搭载的“战-9”在40架以上。
那么,其他的重型战斗机去哪了?
还有,两轮攻击之间的几个小时,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在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