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就是,通过前两波轰炸,已经“摧毁”了远程警戒雷达。
当然,根据后来获得的情报,那部雷达没有被完全摧毁,只是遭到了破坏。因为担心遭到第三次轰炸,直到战斗结束都处于关闭状态,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更别说对隐身攻击机构成威胁。
与波沙湾战争一样,“攻-11A”使用的是激光制导炸弹。
只是,这次用的钻地战斗部。
原因也很简单,几个必须摧毁的军事目标都深埋在地下,使用普通的炸弹,哪怕采用了延迟时间引信,效果也不是很好。只有使用专门的钻地炸弹,才能够穿透土层,将这些目标彻底摧毁。
前面已经提到,帝国并没有研制激光制导炸弹,研制的是激光导引头,准确说是包括控制系统在内的制导模块。这些模块采用的标准接口,能够跟任何标准口径炸弹搭配使用,而且不需要做任何的改进。
与普通的激光制导炸弹相比,钻地炸弹的区别,也就是配备的战斗部。
为了提高穿透能力,钻地炸弹的弹体由报废的炮管制成,而且是质量更好,保有量也更多的舰炮炮管。常用的1000千克级钻地炸弹,使用的是150毫米舰炮的炮管,而2000千克级炸弹使用的200毫米舰炮的炮管。理论上,1000千克级钻地炸弹能穿透15米厚的土层或者是3米厚的混凝土。
这个穿透能力,足以摧毁99%的军事目标。
8架“攻-11A”总共携带了16枚1000千克级钻地炸弹,需要确保摧毁的目标也就只有6个。也就是说,只需要37.5%的成功率,就能够摧毁全部目标,而“攻-11A”在波沙湾战争中的打击效率超过80%。
为了保密,也是为了达成突然性,这些“攻-11A”都是从帝国本土的机场出发,飞行了近10个小时,在投弹之前还进行了2次空中加油,而且全程保持无线电静默,甚至没跟预警机通信。
在作战行动开始后,斯兰驻军司令部才告知前线指挥官,为“攻-11A”机群留下半个小时的投弹时间。
跟在“攻-11A”后面的,就是由“攻-8FZ”率领的防空压制编队。
要说的话,帝国空军也下了血本。
为了摧毁保护特里凡的防空网络,帝国空军不但出动了12架“攻-8FZ”,还派来了20架“战-16AD”。
从编号就能够看出,“战-16AD”是专用防空压制战斗机。
之前,帝国空军一直用“战-10AD”执行防空压制任务,而且严格说,“战-10AD”并不是专门的型号,而是对“战-10A”的火控软件进行升级,使其能挂载与使用反辐射导弹攻击防空雷达。理论上,任何一架“战-10A”只需要用几个小时升级火控软件,就能成为防空压制战斗机。
当然,作战效率肯定不会高到哪里去。
关键就是,“战-10A”是轻型战斗机,再怎么改进,挂载能力都十分有限,无法携带太多的打击弹药。
在低烈度战争当中,“战-10AD”还勉强够用。遇到高强度战争,肯定是力有未逮。
正是如此,帝国空军决定用“战-16A”为平台,发展一种重型防空压制战斗机,而且是全能型号。
也就是说,不但用来取代“战-10AD”,还要取代“攻-8FZ”。
今后,只需要这一种作战飞机就能完成防空压制任务,再也不用安排多种作战飞机协同作战。
这也是选择“战-16”的关键原因。
在帝国空军的装备序列当中,“战-16”的真实身份其实是“战术轰炸机”,并不是重型多用途战斗机,更非重型攻击机。
严格说来,帝国空军并不缺乏重型攻击机,而且对重型攻击机的需求也不是很紧迫。
不说别的,“攻-8”系列再飞10年都没有问题。等到10年之后,“攻-11A”恐怕都几百架了。哪怕“攻-11A”只能算轻型攻击机,而且维护保养太麻烦,难以大规模装备,也还有海军的“攻-12A”可以期待。就算海军靠不住,还有按照多用途战斗机的标准研制,充当备胎的“战-11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