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种导弹就是为“战-16AD”量身打造。
帝国空军当初选择使用“战-10A”来执行防空压制任务,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就是轻型战斗机更加灵活。按照当时的理论,在遭到防空导弹攻击的情况下,轻巧灵活的轻型战斗机更容易摆脱。
当然,该理论的基础其实是反辐射武器还不够先进。
说得直接一点,因为反辐射武器,比如反辐射导弹存在性能缺陷,所以防空压制战斗机不得不冒险进入防空导弹的有效射程,以拼刺刀的方式发起攻击,也就只能选择生存能力更强的作战飞机。
实战结果也是如此。
在波伊战争中,防空压制战斗机的作战损失率高居战术飞机之首,而且达到战术航空兵平均损失率的5倍。即便到了波沙湾战争,防空压制战斗机的损失率依然居高不下,超过了其他战术飞机。
原因也很简单,战斗机再是敏捷,那也比不上防空导弹。
正是如此,帝国空军才选择了重型攻击机,而且着手发展射程更远与性能更好的重型反辐射导弹。
其实,这番话应该反过来说。
在决定研制重型反辐射导弹之后,帝国空军才发现,需要一种重型平台来搭载使用这类导弹。如果仍然是“战-10AD”这类轻型平台,挂上2枚重型反辐射导弹之后,就别想挂载其他武器与设备了。
当然,KD-24A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导弹。
KD-24A的导引头其实就来自KD-18C,拥有全频段侦测能力,还具有记忆功能,而且攻击航线标定点由12个增加到了48个,从而获得更加精确的航线规划能力,能够更有效的应付欺骗与干扰。
凭借高达1800千克的发射质量,KD-24A获得了超过300千米的射程,平均飞行速度超过4马赫。
这个速度,比大部分防空导弹还要快!
此外,300千米的射程更超过了现今几乎所有防空导弹。
也就是说,“战-16AD”能够在敌方防空导弹的射程之外发射KD-24A,再也不需要跟防空系统拼刺刀。
至于威力,肯定是管够。
重达250千克的战斗部,达到了100米的杀伤半径,能确保摧毁任何一种防空雷达。
换个角度来看,也就是因为不需要冒险进入防空导弹的打击范围,所以不需要防空压制战斗机拥有多好的机动性能。
其实,KD-24A还没有完全达到空军提出的性能指标。
比如,暂时不具备对付机动目标与时间敏感目标的能力。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敌人把雷达部署在履带式底盘之类的机动平台上,在受到威胁之后立即关机,并且以最快速度转移,就有很大的把握避开从300千米之外射来的KD-24A,毕竟以4马赫的速度飞行300千米,至少需要4分钟,而常见的履带式载具能在4分钟之内行驶数千米。再结合有源诱饵,或者是具有相同辐射特征的假目标,就更加有可能让KD-24A瞎火。
关键还有,把雷达部署到机动平台上,提高平台的战术机动性能,本身就是提高生存能力的主要手段。
正是如此,帝国空军才提出,反辐射导弹必须得具备对付时间敏感机动目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