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证明,只要飞行高度超过了5500米,被击落的概率就能降低一个数量级。
不过,这也意味着,要想保证轰炸的效率,就得以精确制导弹药,特别是激光制导炸弹为主。
要说的话,这也正是帝国空军的底气所在。
虽然在几个月之前,尤其是在波沙湾战争期间,激光制导炸弹一直很紧俏,只有在对付高价值目标的时候才能使用,比如在波沙湾战争的初期,近八成激光制导炸弹由“攻-11A”与“战-16A”投掷,但是在大战爆发之后,特别是军工体系进入战时状态之后,激光制导炸弹的身价顿时一落千丈。
原因就是,生产线开始全速运转,制导组件的产能在9月份提高了上百倍!
至于出厂价格,在战时按照计划生产,也就不需要考虑太多。
不出所料,在年底能达到月产20万套的规模。
就算还没有达到管够的程度,不过也大大缓解了弹药紧张的局面,作战部队基本可以随心所欲的使用激光制导炸弹。
此外,精确制导弹药的打击效率本身就非常高,因此对弹药的需求量反到比过去降低了许多,从而大幅度减轻了后勤保障的负担。也正是如此,帝国空军才优先确保让战术航空兵使用精确制导弹药。
相对而言,战略航空兵部署在大后方,后勤保障的负担要轻得多。
其实,在23日夜间到24日凌晨的战斗中,包括巡航导弹在内的精确制导弹药的用量就占到60%,不但超过了波沙湾战争的平均水平,也超过了大陆战场的使用比例,成为了最主要的打击手段。
在24日白天,帝国空军的作战飞机总共出动2300架次,除掉战略航空兵,战术航空兵出动2000余架次,投弹量超过8000吨,只是500千克与以下级别的激光制导炸弹就用掉了大约2万枚。
消耗量最大的其实是250千克级激光制导炸弹。
道理也很简单,只要投弹精度有保证,哪怕威力小一些,也能够摧毁目标。
要说的话,即便是250千克级级炸弹,威力都明显偏大,用来对付防空导弹发射车、自行高射炮与主战坦克这样的战术目标,不止是绰绰有余,还显得有点大而不当,即限制了载机的挂载能力。
即便对付军事基地,250千克级炸弹也足够了。
如果轰炸机场这类大型目标,往往得使用特种弹药,比如集束炸弹与子母炸弹,并非使用更大的炸弹。
问题就在这里。
在开发激光制导组件的时候,帝国空军的常规炸弹当中最小的就是250千克级,因此没有要求适配更小的炸弹。
当时,帝国空军也没想过要采购与装备更小的炸弹。
在投弹偏差高达数十米,甚至超过了一百米的时代,对炸弹威力有很高的要求,过小的炸弹不受欢迎。
直到大战爆发之前,帝国空军才提出了研制“小型制导弹药”的需求。
当然,不是说生产一些小型炸弹,再开发一种适配的激光制导组件就行了,帝国空军提出了更高,也更苛刻的要求,比如无动力射程至少都要达到60千米,能够通过更换引信来改变用途。
要求不低,研制难度也不小,意味着无法在短期内投入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