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帝国争霸 > 第233章 各取所需

第233章 各取所需(4 / 4)

从这个名字就能够看出,“运-15A”是介于“运-10A”与“运-11”之间的,能执行战略投送任务的大型运输机。

这里的“战略”指的并不是载重量与航程,而是运载大型货物的能力。

在“运-15A”之前,也就只有“运-10A”能运送陆军的所有主战装备,包括大尺寸异型作战平台。至于载重量,反到不是硬指标,毕竟最重的主战坦克也不到60吨。航程就更加不是事了,帝国空军有几百架大型加油机,就算运输机的航程稍微短一点,也能够通过空中加油弥补。

因为运输机的服役时间达到了数十年,所以在设计阶段,必须把今后有可能出现的主战装备考虑进去。

“运-15A”的货舱尺寸,准确说是高度与宽度超过了“运-10A”。

此外,其运载能力达到了75吨,在对货舱地板进行适当的加强之后,能运载3个各重27吨的货盘。

这个运载能力,足以运送帝国陆军所有的主战装备!

不过,这还不是“运-15A”最突出的能力。

跟过去所有战略运输机与大型运输机相比,“运-15A”最突出的地方,其实是战术运输机级别的场地适应能力。

在设计的时候,帝国空军就明确要求,“运-15A”必须具备在任何一座能让“运-9”正常起降的野战机场进行起降作业,还不得降低载重量等指标。虽然在设计当中,帝国空军降低了要求,比如在无铺装跑道的野战机场上降落的时候,载重量只需要达到60吨,但是对适应能力的要求始终都没有降低,甚至有部分提高,比如得在无准备的情况下,在野外开阔场地起降。

帝国空军提出这么高的要求,就只有一个目的。

让“运-15A”取代所有的运输机,从而把之前的“三段式”空运改成“一站到达”,提高空运的效率。

当然,这个设想其实有点想当然。

只是,没人能否认,“运-15A”是一种划时代的新式运输机,其出现必然会改变军事空运的面貌。

也就是因为性能太先进,“运-15A”的量产时间是一再推延。

如果不是大战爆发,恐怕还要等几年,才能通过帝国空军的验收测试。

道理也很简单,帝国空军有上千架运输机可用,而且机队的平均年龄还不到15年,很多运输机是在前几年生产的,因此就算“运-15A”性能先进,也会因为缺乏紧迫性而难以获得批量生产的拨款。

要说的话,“运-15A”的设计工作早在新历148年就已结束,帝国空军还跟设计单位签了责任认定书,承认除了少数几个小问题之外,“运-15A”已经达到量产标准,随时能进行小批量试生产。

所谓的几个小问题,其实是子虚乌有,或者说是为大规模量产设下的门槛。

当然,大战改变了一切。

准确的说,在波沙湾战争爆发后,帝国空军就跟厂商签订了量产合同,并且拨款让厂商为量产做准备。

主要工作,也就是建设更多的生产线,并且招募与培训工人。

正是如此,8月底,在大战已经不可避免的情况下,“运-15A”正式投产,而且在短短的1个月之后,准确说还没有1个月,在9月中旬就达到了最高效率,3条生产线的月产量达到了90架。

当然,这是不折不扣的“战时速度”。

等到新增的3条生产线投产,“运-15A”的月产量将达到180架!

最新小说: 不做女主做系统 特种兵:开局打爆一个连 红楼潜龙 三国时期之神界外传 明末:从游秦淮河开始 登基吧!大王! 纨绔小将军 帝国大闲人 烟冥望阡陌 亮剑:不装了,是我在辅佐李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