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直-18”不可能全都处于完好状态,出动率肯定没有100%。
在波沙湾战争当中,“直-18”的出动率还不到80%,即便按80%计算,出动一次最多能够投送一个没有炮兵连的步兵营,而且只能送去一个基数的弹药。就这点兵力,恐怕连占领代奥格尔都办不到。
关键,还没有考虑战损。
要是在突击行动当中损失几架直升机,那就更加麻烦了。
其实,就算突击行动取得了成功,局面也很不乐观。
300千米,实在太远了。
因为一个任务周期超过3个小时,所以就算“直-18”能以最高强度出动,一天也就只能飞3次。
可惜的是,第十七装甲师的“直-18”肯定无法达到最高出动强度。
道理也很简单,这2个营是从波沙湾那边调过来的,之前一直在执行任务,大部分直升机的状态都不是很理想,比如需要更换或者翻修发动机,还有几架的机体在战斗中受损,得全面翻修。
如果按照一天出动2个架次计算,在至关重要的72小时内,运输量仅3000吨。
严格说来,还不到3000吨。
这个运量,在扣除了2个步兵营之后,只有几百吨余量,而搭建一座能让“运-15A”起降的野战机场,仅工程装备就多达800吨,此外还需要大约1200吨工程物资,运量缺口超过了1000吨。
用通用直升机补上这个缺口?
执行飞行半径为300千米的运输任务,因为得在目的地补充燃油,所以“直-15”的单次运输量不会超过1吨。
此外,代奥格尔还是在山上,海拔高度超过了1000米。
虽然“直-15”在设计的时候就针对高原环境做了优化,高原性能非常的强悍,其最新的改进型,即“直-15F”所配备的发动机,功率提高了30%,高原性能进一步加强,但是跟所有的直升机一样,随着飞行高度的提升,“直-15F”的各项性能会急剧降低,尤其是运载能力。
考虑到出动率,还有消耗的燃油,动用“直-15”明显得不偿失。
两人讨论半天,最后得出的结论,依然是重型直升机不够用。
为此,刘尊山提出了一个变通的办法。
前面几轮突袭全部动用步兵,而且通过空降的方式进行,准确的说是伞降,重型直升机用来运送无法空投的工程装备与物资。
当然,肯定需要动用运输机。
只是,关键并不在这里。
陆战队不是空降兵!
虽然陆战队的精锐,也就是几支“海”开头的特种部队,全都能执行伞降任务,但是常规部队并没有进行伞降训练,最多也就只能搭乘直升机进行机降作战,而且肯定不可能安排特种部队执行突击任务。
那么,就得把这个重任交给其他部队,比如第十七装甲师编内的第177步兵旅。
该旅的3个步兵营,全都接受过伞降作战训练,其前身就是空降部队,现在是帝国陆军仅有的几支轻步兵部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