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大明第一贡生 > 第三百一十章 官多不压身

第三百一十章 官多不压身(2 / 4)

这样一部书,对朱祐樘明君的名声,可说是意义重大。

书成。

修书的功劳自然也一并下发,首功并不属于张周,而是内阁三名挂名的总编撰,但因三人本就已位列宰辅,官职暂时不变,却是朱祐樘当场言明会有嘉奖。

所谓的嘉奖,其实朱祐樘心中已有定案,就是给三人加封少师等官爵,同时也准备赐玉带和蟒衣。

但这一切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未来一段时间执行。

三个总编撰功劳大,但也只是口头表扬,实际奖励没下。

在场大臣也都知道,这所谓的首功也不过是个幌子,真正有功劳,会升官的,还是下面那些真正干活的人。

“加副总编撰翰林院侍讲张周,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兼太常寺少卿;程敏政为翰林学士,掌南京翰林院事;改国子祭酒兼礼部侍郎林瀚,为吏部左侍郎;进翰林侍讲梁储,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兼詹事府少詹事”

一次加官有五六十人。

不过除了功劳比较大的这些,剩下的人多是要在未来几个月慢慢拟定的,毕竟也不是说一股脑全升上来就行,一个萝卜一个坑,只先把重点的官职给安排好,剩下那些侍读、侍讲、修撰、编修的,则要一个个去把官职调动理顺。

在场大臣最在意,也是最妒忌的,自然是张周以修书的功劳,直接升侍读学士兼太常寺少卿这件事。

要知道这俩职位中,侍读学士可不是什么兼职的,是学士就是学士,这是在一个新科进士入朝不到半年的情况下如果再加上张周现在身上背着的总制宣大军务、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的职位

说张周是目前大明除了皇帝之外,最有权势之人,好像也不是不能这么说。

当然张周若被调回京城,基本上是不可能给他正职的六部尚书或左都御史职位,连五寺正卿也够呛,多半是腾挪个六部侍郎给他,以兵部侍郎的可能性为大。

文官自然知道以张周目前的功劳,做完了总制,回来当侍郎,是情理之中的。

他们现在也便在想。

既然皇帝给了张周翰林院侍读学士兼太常寺少卿的官职,那让他回来再兼个礼部右侍郎的虚职,那就再合适不过。

等于说,张周一回朝,就把他的权力给架空了,哪怕他继续留在翰林体系,可能以后有晋升翰林学士甚至是入阁的可能,影响到大明中枢决策,但至少张周对朝廷的祸害,在短时间内会降到最低。

当天朝议还不止大明会典成书和嘉奖。

此事之后,朱祐樘又让戴义将张周派兵去威宁海日常巡防的事,当众公布。

因为此消息前日便已传扬开,在场大臣也不觉得有多稀奇。

朱祐樘则显得很振奋道“国朝对于草原的治理,以往多都流于纸面,出兵后即便有战果也多都即时回撤,如今要在草原筑城,并以牧民放牧、耕作以长久经营治理,算是为日后国朝安边塞之土定下规范。朕其实也希望秉宽能长久留在边陲,震慑狄夷,但朝廷上下也缺不了他。”

大臣一听。

这啥意思

皇帝这么快就要把张周给召回来不对啊现在明明是张周出兵的时间段,提这个真的好吗

“另外狄夷部族头领火筛,将会在三四日后抵达京师,礼部和兵部酌情拟定迎候之事。”朱祐樘又提了一句。

大臣又没听明白。

皇帝让礼部安排迎接,这能理解,让兵部参与其中就算火筛曾经是兵部头疼的对象,可现在作为使节上贡到访,这跟兵部有何关系

很多人望向刘健和马文升,似在等他们出来给定个基调,也想让他们为不明就里的大臣释疑。

可无论是内阁,还是六部尚书,都没有出来反对或是注解的意思。

朝议结束。

刚出奉天殿,一群人就把刘健等人给围住,有点大朝会之后要开小会的意思。

谢迁有驱赶之意,摆摆手道“陛下要以兵部和都督府派人,或以火炮等震慑狄夷,这有何难理解的吗”

刑部右侍郎何鉴道“谢阁老,听陛下的意思,是要召张某人回朝,以他如今的官职回朝之后如何安置如今西北未平,陛下召他回来,莫非西北的事就交给他人”

“是啊。”人群后面有人在搭腔,“一个人背那么多官职,朝廷上下遇事到底应该听谁的”

“呵呵。”

最新小说: 阿京 谁说他全家废物?独断万古了都 在大青山上 异世:降临之黑钥 诸天:从玄黄大世界开始无敌 一胎七宝:老婆大人哪里跑 亮剑之浴血抗战 我在秦朝当神棍 全家偷听我心声后,把女主嘎了 穿进年代文:神豪老太我缺德发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