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易疑惑地问道。
“其实我不明白,你为什么那么纠结,首先,这只是一部电影,一个故事,小丑做事情,是有逻辑性的,不是单纯的反社会,其次,造就小丑的是那样的罪恶的城市,虽然小丑看似像是活在当下的压抑的社畜,可是实际上,绝大多数时候,是环境影响!
而且,本来国内也上映不了不是吗?”慕晴眨了眨眼睛道。
李易想了想也不由地有些莞尔!
这部电影要拍,肯定也会在好莱坞拍,社会背景也是国外。
所以,李易还是把剧本先给了老合作伙伴詹姆斯·迪恩一份。
让李易没想到的是,当迪恩影业这边,詹姆斯·迪恩看到剧本之后,整个人都兴奋了起来。
“李,不愧是你,这真的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故事啊!”詹姆斯·迪恩一脸兴奋地道。
“但是你不觉得,这样的电影,如果上映,会出现一些不可预料的事情吗?”李易反问道。
“李,你想的太多了,这只是电影,ok?这个世界有太多太多的人,活的太压抑了,他们也需要一个发泄的窗口不是吗?
小丑并不是主观为恶,他只是被逼迫,再逼迫,所以才变成了那样!
现实当中,其实就算没有《小丑》,坏人也不会变成好人,好人更不会因为一部电影就变成坏人!所以你真的想太多了!”詹姆斯·迪恩一脸不以为然地道。
说实话,李易倒是明白詹姆斯·迪恩的态度。
因为这里是灯塔国,这里标榜着自由和皿煮。
好莱坞比《小丑》更夸张,更大尺度的电影真的不算少。
其实说白了,对于他们而言,只要电影能卖座,他们根本不在乎会不会造成影响。
所以,李易不由地哑然失笑,自己真的是疾病乱投医了。
那就拍呗!
《小丑》这部电影的确在记忆里的那个世界引发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这部电影受到的好评,体现了一种对“恶”的合理化和宣扬,具有政治上的不正确性,难道你被侮辱,因为自己的水平和缺陷事业受挫作恶就有理了?
一部电影上映后,总会受到脱离制作方控制的二次解读,这本身就是电影的一种社会外延。在我看来,从电影本身看不到导演有意对小丑美化什么,事实上在他的恶之花开放之时,在哥谭社会舆论下还被称为“义警”,跟后来的蝙蝠侠的风评没太大区别。而影片也交代了,彼时的哥谭社会已经暗流涌动,不满的底层已经蓄积暴力的因子蠢蠢欲动。
所以,哥谭的历史选择了小丑,而并非他本人打响了哥谭暴力犯罪集团化的第一枪,他只是一个符号,正如影片的最后不是他去振臂一呼,而是被不满的民众推上了前台。小丑其实本身在哥谭背景的影视作品中就是一个符号,一种极端的以恶为乐的象征,但是没有这样的角色,又何来蝙蝠侠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