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隆庆新政也不全是坏消息。n
最大的好消息就是辽东发现了大量的铁矿、煤矿、甚至金矿。辽东在自己侄子的组织调度下又开垦了八百九十万亩良田。n
可以说,经过这两年半的辽东开发,大明未来百年都不必为粮食短缺而犯愁了。再不济吃辽东的黑麦、豆子也能过得去。n
但光有粮食有什么用呢。随着辽东累计两千万亩良田的开辟,未来据说还有至少亿兆之数的耕地。天下几乎是再无饥馑。就凭借此功劳,高拱评个万家生佛没什么问题。n
可是现在粮食价格太低了,只相当去去年的一半都不到。京城的粮店米铺几乎都换了三轮了,因为之前老套路是各种囤积米粮,结果很多上半年就没挨过,直接亏到倾家荡产。n
谷贱伤不伤农,不清楚。但是挺伤高拱的。n
现在几乎是种田地,卖粮的都在抱怨高拱把粮价压得太低了。n
很多农民原先滚动借贷主家的青苗欠款,现在粮价大跌,整死都不可能还得上,只能跑路了。n
所以现在北方很神奇,一方面粮食丰收,一方面佃户跑路抛荒。n
高拱现在大脑已经有些宕机了,不明白为什么明明是好事砸到自己手里都成了坏事了。财政收入虽然增长但远远跟不上支出的增长。甚至把嘉靖留的一点老底子都用了好些了。n
为什么?n
怎么办?n
几乎是两眼一抹黑。n
以前明明很灵醒的张居正,这一年来也是多看少说,只是专心折腾兵部的事项。n
难道真要走这一步?n
高拱虽然压力山大,但并不表示其没有办法。n
因为先前其就收到河南柳常青连带归有光一起寄来的河南经验汇编。n
里面有一点,就是重启新式官山海。n
这里可不是说朝廷要什么都插一手,而是沿秦岭淮河一线,构筑厘金闸口。n
这样,避免让浙江的各种产品直接冲垮北方的手工业。西北羊毛纺织失败一大根源就是这个。试想把羊毛运往浙江加工后返销西北的价格比本地加工还低,本地作坊怎么可能生存。n
通过这样,让浙江甚至整个江南福建广东更多的去赚泰西、南洋的低端产品的钱。n
高端产品自然可以允许出售,不过得收厘金,这样相当于朝廷在利用浙江商人面向全国收税了,还不用承担骂名。n
北方本地的作坊,完全就可以低成本高价格生产销售,这样朝廷还能再北方收一笔财政,同时也能维护北方的稳定。n
这种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先前寄信的柳常青是没明白为什么高拱那么抗拒,一直拖着不采纳。n
高拱有时候也在嘲笑自己为什么就不敢走这一步。n
柳常青只看到了财政的好处,却完全没看到其中的害处。n
而这个最大的害处,高拱自然是明白的。那就是两个大明。这不是内部分裂出一个高等大明和低等大明来相互倾轧,然后朝廷坐收渔利吗?n
如果说千年以来,中原王朝的文化都是不断扩张的,现在真的要一分为二吗?n
这一年在其侄子寄回来的各种手稿中,高拱也是完全明白了新学的。但其更明白,一种产品必然附带一种文化。如果大明内部商品分裂,未来必然是文化分裂,两个大明,甚至将来自相攻伐都是可以预期的事情。n
关键是浙江那边是加速发展的。只要厘金制一旦开始几乎就没有可能回头了。这么好的赚钱方式地方不可能放弃。到时南北只会加速文化脱钩。n
弥合南北,可是当年太祖成祖两朝花大力气,抄家迁民上百万,折腾小五十年才完成的。如今要背道而驰吗?n
这个后果,短期还没谁看得清。按理说高拱没必要过于担心骂名的。n
但在李如松带回来杭州那边的最新黄火药后装燧发铳时,这个担心直接被拉满了。因为这趋势将来打仗北方未必会赢,搞成相持对峙,那就又是一个魏晋南北朝了。n
对身后名的担忧,还是让高拱有些举棋不定。rnu2029n
u2029多谢多谢书友lhpdw的推荐票n
u2029</p>